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锦衣卫1 > 020续

020续(7/12)

不仅是玛雅银盘的物质形态,更是人类文明对宇宙信号的持续回应——从奇琴伊察的圣井到深邃的星际空间,银盘承托的不仅是星光,更是文明与宇宙对话的永恒渴望。

    星尘为燃料:星尘篇飞舟的超新星能源蓝图

    当赵莽用纳米银液浸润《天工开物·星尘篇》的插图时,燃料舱位置的模糊线条逐渐清晰——那里浮现出"1572星尘"的烫金标注,旁边的剖面图显示燃料舱内部布满蜂窝状结构,每个蜂窝单元都刻着银原子的符号。结合《汞齐炼狱》中"超新星爆发产生的银-107同位素,其裂变能是煤的1421万倍"的记载,这幅显影后的插图终于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明朝工匠设计的飞舟,其燃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矿物,而是1572年超新星遗迹释放的星尘物质;而遍布地球的银矿,实则是大自然为人类准备的"星尘提炼厂"。检测显示,银矿中硫化银的30%来自超新星星尘(银-107与银-109的比例为1:17,这是人工无法合成的宇宙特征),这些星尘物质在量子银液的激发下,能释放出足以推动飞舟跨越光年的能量——银矿作为"天然工厂"的核心功能,在显影插图中得到了完整呈现。

    一、燃料舱的星尘存储设计

    显影后的飞舟燃料舱插图,其结构细节处处指向星尘物质的存储需求,每个设计都与超新星星尘的物理特性精准匹配:

    蜂窝结构的量子约束

    燃料舱的蜂窝单元呈正六边形,边长1.421毫米,恰好是纳米银直径(1.421纳米)的1000倍缩放。这种结构的精妙之处在于:

    - 六边形的每个内角为120度,与银-107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120?)完全对应,能通过角动量耦合稳定放射性同位素;

    - 74个蜂窝单元组成一组(对应超新星的74天周期),组间间隔17微米(对应17个月的脉冲间隔),形成"74×17"的量子约束矩阵。

    实验显示,这种结构能将星尘物质的放射性衰变率降低97%,同时保留99%的能量释放效率——蜂窝单元不仅是存储容器,更是量子级的"能量调节器",《星尘篇》中"蜂房储银,如农仓藏谷"的描述,恰是对这种功能的朴素表达。

    舱壁材料的星尘亲和性

    燃料舱舱壁由"银矿尾砂+纳米银"复合材料制成,显影插图标注其配方为"三成砂,七成银,杂以星尘灰"。检测显示,这种材料对星尘物质的吸附力是纯银的14.21倍:

    - 银矿尾砂中的石英晶体(SiO?)提供多孔结构,其孔径14.21纳米,与星尘粒子直径完美匹配;

    - 纳米银颗粒形成导电网络,将星尘释放的α粒子(氦核)转化为电流,实现能量的实时回收;

    - "星尘灰"(超新星遗迹的尘埃)作为"种子",引导新加入的星尘物质有序排列,避免能量紊乱释放。

    这种材料设计使燃料舱兼具存储与初步能量转换功能,星尘物质在舱内既安全稳定,又能随时为飞舟提供动力——银矿尾砂的低成本特性,更让这种设计具备工业化应用的可能。

    温控系统的宇宙参数

    插图中燃料舱外围的17根银质管道,标注为"控温脉管",其工作参数完全基于超新星的温度特征:

    - 管道内流动的"银汞冷却液",沸点为142.1℃(对应142.1赫兹频率),恰好高于星尘物质的衰变温度(107℃,银的原子量);

    - 每根管道的散热面积为74平方厘米(74×1平方厘米),总散热功率1421瓦,与1克星尘物质的衰变功率完全平衡。

    这种温控设计实现了"动态平衡":当星尘衰变产热增加,冷却液沸点自动触发相变,带走多余热量;当产热减少,银汞合金的热缩特性使管道收缩,减少散热——整个系统无需外部控制,完全依靠材料的物理特性自动调节,体现了明朝工匠"道法自然"的技术哲学。

    二、1572星尘的燃料特性

    1572年超新星遗迹的星尘物质,作为飞舟燃料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其物理化学特性与地球燃料形成天壤之别,这些特性正是《星尘篇》选择它作为燃料的核心原因:

    能量密度的宇宙级优势

    检测数据显示,1克1572星尘物质的裂变能量相当于1421千克标准煤(1421:1的能量密度比),这种优势源于其特殊的核结构:

    - 星尘中的银-107同位素含有"超新星印记"——原子核内存在17个高能中子(比普通银-107多3个),这些中子处于"亚稳态",轻微激发即可释放巨大能量;

    - 星尘中的碳-14含量是地球碳的74倍,其β衰变能与银-107的α衰变能形成"能量共振",使总能量输出翻倍。

    《星尘篇》记载的"一星尘可抵万石煤",通过实验得到验证:1千克星尘物质完全裂变产生的能量,足以驱动飞舟以第三宇宙速度飞行74天,这意味着仅需17吨星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