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卷伏笔》中记载的"星图随银液流动"现象,在密码验证中得到解释:当量子银液流过星图时,银线会反射142.1赫兹的电磁波,在墙面投射出动态的"航线指示"——从地球出发,经第谷超新星残骸(74坐标),最终抵达比邻星(17坐标),这条航线与银鹊计划的预定路线完全一致,证明星图是"银基文明为地球定制的导航图"。
星图符号的银码翻译:
黄金面具边缘的16个符号(对应十六进制),长期被认为是装饰图案,经量子银液解码后,发现是"超新星信标使用说明"的银码:
- 符号"●"(点)表示"信号接收";
- 符号"—"(线)表示"信号转发";
- 符号"○"(圈)表示"信号源"。
这些符号的排列顺序(●—○—●—...),与超新星爆发、地球接收、银基回应的时间线完全一致,形成"宇宙通信流程图"。赵莽据此推断,黄金面具不是玛雅或明朝的孤立创造,而是外星文明与地球文明合作的产物——用地球的工艺,承载宇宙的信息。
三、超新星作为信标的设计逻辑
第谷超新星的爆发并非自然事件,而是银基文明精心设计的"宇宙信标",其设计逻辑体现了"能量-时间-介质"的三重考量,证明外星文明对宇宙规律的运用已达到惊人高度:
能量强度的信号覆盖:
超新星爆发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421个太阳的一生总输出(1421是142.1的10倍),这种能量强度确保其信号能覆盖100光年范围内的所有文明(地球恰好处于这个范围)。更关键的是,爆发的能量频谱集中在142.1赫兹(银的特征频率),使银基文明能通过银介质高效接收,而其他文明若能识别银的特性,也能解码信号(如地球文明)。这种"定向能量释放"证明爆发是可控的,而非随机的恒星死亡。
时间选择的文明窗口:
超新星爆发于1572年,这个时间点的选择具有多重意义:
- 地球文明处于"银技术活跃期"(明朝的银矿开采与算学发展);
- 太阳系恰好运行至银河系的"银道密集区"(银元素浓度高,利于信号传播);
- 玛雅历法与明朝历法的时间体系形成互补(20进制与十进制结合),便于解码。
赵莽团队通过回溯计算发现,下一次满足这些条件的时间窗口将在1421年后(1572+1421=2993年),证明1572年的爆发是"千年一遇"的通信机会,绝非偶然。
介质利用的银基共性:
超新星爆发抛射的银元素,既是信号的物质载体(银-109的伽马射线),也是文明发展的基础材料(地球的银矿、银基生命的身体)。这种"信号载体与文明介质的统一",是最精妙的设计——银基文明通过爆发散布银元素,既为潜在文明提供发展基础,又用这些银元素传递信号,形成"授人以渔+鸿雁传书"的双重效果。
赵莽在《信标论》中总结:"超新星信标的设计,遵循'能量足够强、时间足够巧、介质足够普'的三原则,这与人类设计的灯塔原理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是尺度——他们用恒星的爆炸,照亮了100光年的文明暗海。"
四、地外文明的通信意图
通过量子密码与黄金星图的双重验证,银基文明的通信意图逐渐清晰——这不是入侵预警或技术炫耀,而是一次基于宇宙规律的"文明邀请",其核心诉求体现在三个层面:
共享宇宙规律的善意:
超新星信标传递的核心信息是"银的宇宙常数"与"周期规律",这些信息不涉及任何技术细节或资源诉求,纯粹是对宇宙基本规律的共享。这种"先分享规律,再建立联系"的模式,体现了银基文明的认知:文明的高级交流不在于交换物质,而在于共同理解宇宙。就像人类会向同类展示数学公式而非仅仅分享食物,银基文明也选择用最普适的规律作为交流的起点。
筛选合格文明的机制:
理解超新星信标的前提是具备三项能力:
- 观测超新星的天文技术(证明文明的观测水平);
- 提炼周期规律的数学能力(证明文明的逻辑思维);
- 运用银介质的材料技术(证明文明的介质选择)。
地球文明在崇祯十四年的解密,证明我们通过了这三重筛选,成为银基文明眼中"合格的对话者"。这种筛选不是歧视,而是宇宙尺度下的效率考量——与不理解银规律的文明交流,如同与不懂数学的人讨论公式,注定无效。
建立星际网络的愿景:
量子密码中隐藏的"银道网络计划"显示,银基文明希望联合所有理解银规律的文明,共同构建覆盖银河系的"银道通信网"——第谷超新星是这个网络的第74个节点(对应74赫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