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学员选拔与资格管理制度
跨文明的多元选拔标准。学院的招生打破种族、国籍、宗教限制,但有三个硬性标准:
- 数学基础:能理解十六进制与二进制的转换逻辑(通过"符号-数字"对应测试)
- 伦理认知:在"技术使用情景问卷"中,选择"防御优先"的比例需≥90%
- 实践承诺:签署《技术向善保证书》,承诺将技术仅用于"御外侮",并接受同盟监督
这种选拔确保学员不仅有学习能力,更有伦理底线——荷兰学者范·列文虎克虽精通光学(发明显微镜),但因在问卷中主张"技术无国界,可服务任何雇主"而被拒绝入学,彰显"伦理优先于能力"的原则。
分级考核的进阶机制。学院实行"三阶九级"考核制:
- 初级(1-3级):掌握基础转换(十六转二)、简单显影(满月操作),通过后可操作"神火飞鸦"
- 中级(4-6级):理解硫化银原理、电路设计,通过后可参与《防御手册》修订
- 高级(7-9级):掌握星际符号解读、频率校准,通过后可接触攻击型图纸(仅限理论研究)
每级考核都包含技术操作(占60%)与伦理答辩(占40%),任何一级的伦理答辩不及格,都需重修——这种机制确保只有伦理认知与技术水平同步提升的学员,才能接触核心技术。
资格剥夺的惩戒执行。《学院章程》明确规定,以下行为将导致资格剥夺:
- 将技术用于殖民扩张或内战(直接剥夺,终身不得再入)
- 向未授权者泄露代码(剥夺资格,并处银矿劳役三年)
- 伦理答辩中故意隐瞒真实想法(暂停资格一年,重新考核)
1645年,日本学员松平忠明因试图将电力发火技术用于藩内战争,被立即剥夺资格,其导师(明朝工匠后裔王承休)也被追责(暂停授课权半年)——这种"连坐制"强化了教学双方的伦理责任,确保技术不会因个人私欲而扩散。
"技术向善"宣誓的深层内涵
誓词的三重伦理承诺。开学典礼的宣誓词包含三个递进层次:
- 个人层面:"不私藏、不滥用,技术为盾不为矛"(约束个人行为)
- 群体层面:"传技术,必先传伦理,使学习者皆知边界"(强调传承责任)
- 文明层面:"守银板之训,护文明存续,不使技术沦为浩劫"(提升至文明高度)
这种递进将个人操守与文明命运相连,使"技术向善"从口号变为可感知的责任——玛雅祭司在领誓时,会用玛雅语和汉语重复"血火勿用",强化跨文明的伦理共识。
宣誓的物质象征与精神约束。宣誓时,学员需将右手放在银板上,左手持《防御手册》,面前点燃的银灯(含硫化银)会发出142.1赫兹的微光——这种"物质-精神"的双重仪式,既有视觉、触觉的感官刺激,又有信仰层面的心理暗示,使誓词不仅是承诺,更成为烙印。学员普遍反映:"每次操作火器前,银灯的微光和誓词都会浮现,提醒自己边界所在。"
违背誓言的社会约束机制。除学院的资格剥夺,违背誓言者还将面临三重社会约束:
- 同盟通报:其违约行为会被翻译成中、马、拉、荷等语言,通报所有成员国
- 行业禁入:被终身禁止从事银矿、火器、天文等相关行业
- 道德谴责:玛雅祭司会将其名字从"神圣记录"中除名,明朝工匠行会会将其列为"失信者"
这种约束使违背誓言的成本远高于收益——曾有葡萄牙学员若昂·科尔特斯试图向本国总督出售代码,事发后不仅被剥夺资格,更在返回里斯本时被商人拒绝交易、教会拒绝忏悔,最终在孤独中死去,成为警示后人的典型。
学院的技术伦理实践成果
防御技术的标准化与推广。学院制定的《电力发火技术标准》统一了同盟各国的技术参数:
- 银纯度标准:显影用银≥99.9%,导电用银≥99%(允许1%铜增强韧性)
- 代码转换规范:"△□"统一对应(此前存在3种地方版本)
- 显影操作流程:从"水晶头骨摆放角度"到"月光强度测量",共18个步骤(确保成功率≥95%)
这种标准化使同盟的防御能力整体提升40%,1648年的巴西海岸防御战中,巴西学员安东尼奥·维埃拉指挥的"火龙出水"火箭,与泉州总部的发射参数完全一致,精准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