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锦衣卫1 > 016续

016续(6/11)

率下降至0.3%。

    波托西银矿的案例最为典型。应用调度信号前,该矿因产量波动导致的资源浪费达15%;应用后,通过提前调整电弧强度,浪费减少至3%,纯银日产量稳定在200马克。矿工们说:“现在不是我们在指挥银矿,是火星在教我们如何与它同步,效率高得像有双看不见的手在协调。”

    信号的周期性还帮助发现了新银矿。赵莽根据火星信号的覆盖范围,预测在非洲南端存在未被发现的银矿带,后来的勘探果然证实了这一点——这是人类首次通过星际信号指导地球资源勘探,其意义远超单纯的产量提升。

    信号背后的意图

    持续观测让银钞同盟逐渐读懂了信号的“语法”:亮度脉冲的频率代表需求紧急程度(142.1赫兹为常规,380赫兹为加急);脉冲的间隔则指示持续时间(间隔7天代表需求持续1周)。这种结构化的信息,显然是智慧生命的刻意设计,而非自然现象。

    最惊人的发现是信号中的“学习引导”。当银钞同盟的技术进步(如电力分离法的应用)使产量突破预期时,火星亮度信号会出现新的特征频率,仿佛在“肯定”这种进步;而当开采速度过快时,信号会变得紊乱,像是在发出警告。这种互动性,证明信号的发送者在持续关注地球的回应。

    赵莽在《星际银矿考》的增补章节中写道:“这不是单向的资源掠夺,而是双向的教学对话。火星在教我们如何高效、可持续地利用银矿,就像老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工具的用法。”这种认知,让银钞同盟的开采始终保持着敬畏与节制。

    跨文明的协作典范

    观测站成了银钞同盟跨文明协作的缩影。中国天文学家负责计算星历,玛雅祭司解读信号周期,欧洲学者改进观测仪器,三族人员共同维护着12台改良六分仪,其数据误差控制在0.001角秒以内。这种协作模式本身,或许就是对火星信号的最好回应——证明人类能团结起来理解宇宙的语言。

    伊察带领的玛雅观测小组,用结绳记录亮度变化的传统方法,与欧洲的数字记录形成互补。当两种记录方式得出相同结论时,连最保守的欧洲学者也不得不承认:“真理的形式或许不同,但内核始终一致。”

    如今,星际观测站的银质穹顶仍在阳光下闪烁,改良六分仪的镜片每天准时对准火星与金星。观测员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对信号的解读从未中断。那些跳动的亮度数据,不仅指导着银矿的生产,更在诉说一个深刻的事实:地球从来不是宇宙的孤岛,人类对资源的理解与运用,早已被纳入更宏大的星际秩序。而银钞同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率先听懂了这种秩序的语言,并用谦逊与智慧,回应着来自星辰的调度信号。

    数据裂痕

    当传教士利玛窦的皮箱在罗马教廷打开时,那几张泛黄的观测记录像枚投入死水的银币。银钞同盟的火星亮度数据与地球银矿产量的对应表,虽被宗教裁判所斥为"异端符咒",却在欧洲学术界撕开道思想裂缝——"地心说"构筑的宇宙秩序首次遭遇实证挑战,而"外星干预论"的微弱呼声,正为百年后的科学革命悄悄埋下伏笔。

    数据走私与思想震动

    1601年,利玛窦从中国带回欧洲的不仅有儒家经典,还有偷偷抄录的银矿观测数据:"火星亮度每增减1%,三日后地球银矿产量同步波动0.8%"。这些数字最初被当作东方巫术的呓语,直到帕多瓦大学的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火星,发现其表面确实存在"明暗交替的斑块",才意识到数据背后可能藏着宇宙的秘密。

    "这动摇了地球作为宇宙中心的根基。"伽利略在私人信件中写道,若火星信号能影响地球资源,说明地球并非万物的主宰,而是宇宙网络中的普通节点。这种认知与教会宣扬的"上帝将地球置于宇宙中心"形成尖锐对立,迫使学者们在宗教教条与观测数据间做出选择。

    数据的传播路径充满惊险。传教士用密码将观测记录藏在《圣经》的页边空白处,通过威尼斯商人走私入境;学者们则在私人沙龙中秘密讨论,用拉丁语撰写的手稿在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的知识圈流转。这些残缺的数据(缺失关键的142.1赫兹频率信息)虽无法完整证明"外星干预",却足以引发怀疑:教会描绘的宇宙图景,或许并非全部真相。

    地心说的防御与溃堤

    罗马教廷的反击迅速而猛烈。1616年,宗教裁判所将"火星影响地球"的观点列为异端,宣称"只有上帝能支配地球资源,异星无权干涉"。他们组织神学家批驳数据的"偶然性",认为银矿产量波动不过是天气、人力等因素的巧合,就像"乌鸦叫与坏事发生"的牵强关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数据的逻辑难以辩驳。开普勒在《宇宙和谐论》中指出,火星与地球的轨道共振周期(2.135年),恰好等于银矿产量波动的大周期,这种数学上的吻合绝非偶然。他用行星运动三定律证明,天体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本就是宇宙常态,地球受火星影响完全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