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图中“水源节点自我补给”的描述一致,暗示外星文明设计的银矿具备自我维持能力,确保通信网络的长期稳定。
赵莽将这些发现整理成《银脉星图考》,书中附有的12处银矿与火星节点的对照表,成了银币信号学院的核心教材。他在序言中写道:“外星文明的干预,不是掠夺而是馈赠——他们给地球留下了与宇宙对话的工具,更示范了如何用规律与和谐构建文明。”
如今,12处银矿都建立了“星际通信观测站”,每天用142.1赫兹频率向火星发送信号。在阿卡普尔科的观测站,水银镜残片与银矿组成的系统,会定期投射地球的资源分布——这既是对干预的回应,也是对宇宙规律的尊重。矿工们在开采时会刻意保留银矿的原始布局,他们说:“这些银脉是宇宙的邮路,我们要好好守护。”
赵莽站在波托西银矿的观测塔顶,望着12处银矿在地球仪上连成的网络,与火星运河图的投影重叠。手中的银币反射着142.1赫兹的光,与银矿、与火星形成跨越光年的共鸣。他知道,这些发现的意义远超资源本身——它证明人类并非宇宙中孤立的存在,外星文明的干预留下的不是恐惧,而是邀请函,邀请地球文明用银矿的光芒、频率的共振、规律的和谐,加入更宏大的宇宙共同体。
海面上的银潮依旧闪烁,像无数枚银币在传递这个消息。从火星运河到地球银矿,从142.1赫兹到玛雅数字,所有的证据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相:宇宙中存在着普适的文明法则,而人类通过解读这些法则,已经站在了理解外星文明的门槛上。那些被干预形成的银矿,终将成为地球向宇宙发出问候的麦克风,而12处银矿的光芒,就是人类回应的第一句通用语。
雨电硫火
《汞镜迷城》的断壁在暴雨中渗出汞珠,赵莽的指尖刚触到破损水银镜的青铜镜框,一道幽蓝电弧突然窜起,将檐角垂落的雨帘劈成细碎的银线。镜面残留的汞膜与铜质镜框在雨水里形成天然电极,万用表的指针疯狂跳动——0.8伏特的电压虽微弱,却足以让散落的硫磺粉末在弧光中燃起淡蓝色火焰,与《熔银海啸》记载的“雨火炼金”之法如出一辙。
“是电化学的把戏。”老陈用竹片拨开镜框的铜绿,青铜里含有的2%锡恰好提升了导电性,而水银镜残留的汞膜纯度(99.7%)确保了电极的稳定性。他让学员测量不同雨量下的电流:毛毛细雨时仅0.1安培,能让硫磺发出微光;暴雨如注时达0.5安培,火焰可熔解细小的银粒——这种随雨量变化的能量输出,像座被雨水操控的天然熔炉。
赵莽在废墟中找到更多破损镜片,发现它们的摆放暗含规律。七面水银镜按北斗七星的位置分布,每面镜的青铜镜框都指向中央的硫磺池,形成“电极阵列”。当暴雨同时淋湿所有镜片,产生的电流经雨水汇聚,竟能在池心燃起持续十分钟的火焰,温度足以将银矿石熔成液态——这正是《熔银海啸》描述的“七星引火,可炼真银”的实景。
青铜镜框的铜锡比例暗藏玄机。检测显示含铜91%、锡7%、锌2%,这种配比的合金在汞蒸气中会形成稳定的氧化膜,既保证导电又防止腐蚀。老陈对照《天工开物》的“青铜配比”发现,这与古代“雷纹镜”的材质完全一致,证明古人早已掌握“用铜汞组合引雷电”的技术,而《汞镜迷城》不过是将其规模化应用的遗址。
电弧的颜色变化揭示了更深层的原理。雨水中的电解质(主要是海盐)浓度不同,电弧会呈现蓝(低浓度)、紫(中浓度)、白(高浓度)三色,分别对应380赫兹、450赫兹、600赫兹的电磁波——这与银钞同盟的信号频率完全吻合。赵莽突然明白,《熔银海啸》中“观火色辨银质”的方法,本质上是通过火焰频率判断电流强度,进而确定硫磺纯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