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青年在实践中很快掌握了公式。他们用黑曜石刀在银锭上刻下“30”的标记,提醒提炼时必须保留相应的硫磺矿。有次部落长老想多炼些银换农具,刚突破比例,“公平之泉”的银苔就变成了红色,吓得他们立刻补上硫磺矿,直到苔藓恢复银白色才继续。
“地脉比账本灵。”查克看着恢复正常的银苔,这些植物成了公式最好的检验员。赵莽改良的地动仪也派上用场,当银硫失衡时,仪器的铜珠会提前坠落,比任何算术都直观——这是科学与自然共同设计的监管系统。
研究站的墙上渐渐贴满了对比图。左边是走私者时期的矿洞:裸露的岩壁、枯竭的硫磺层、浑浊的水源;右边是按公式开采的新矿:硫磺矿与银矿交替保留,矿洞边缘种着硫柏树,渗出的泉水清澈见底。两组数据用《九章算术》的“方田术”计算,新矿的环境恢复速度是旧矿的五倍。
老陈将公式刻在提炼炉的侧壁。每次点火前,工匠都要先核对硫磺储量,银锭的模子上也刻着“百三”的比例,确保成品银与保留的硫磺严格对应。有次西班牙商人想用高价买超额的银,被赵莽指着公式拒绝:“地球的账本,不能赊账。”
赵莽在手册中写下公式的深层含义:“硫磺不是银的附属,是地脉的平衡剂。就像《九章算术》的‘正负术’,有取必有予,有得必有舍。”这段话的旁边,查克画了幅火山喷发的示意图,标注着“失衡则喷,平衡则宁”的玛雅文。
泉州来的工匠带来了新的发现。他们将保留的硫磺矿与煤混合燃烧,产生的气体能转化为清洁能源,恰好供蒸汽机使用——这让“百三”比例有了新的意义:被保留的硫磺不仅能平衡地脉,还能创造新的价值,形成资源循环的闭环。
“这才是真正的平衡。”赵莽看着硫磺气体驱动的蒸汽机,机器的活塞上镶嵌着硫化银晶体,既用了银的能量,也用了硫的能量。两种元素在机器中完美协作,像在演绎公式的终极形态:不是简单的保留,是更高层次的共生。
玛雅祭司在祭祀时加入了新的仪式。他们按公式的比例摆放银锭与硫磺矿,祈祷词中加入了“取百留三,地脉长安”的句子。这种融合了科学的传统,让年轻的玛雅人更愿意遵守规则,也让古老的祭祀有了新的生命力。
手册的最后一页,赵莽画了个巨大的天平。左边是100两银,右边是30斤硫磺矿,天平的支点处写着“公平之泉”。天平的背景是羽蛇座的星图,星轨的数量正好是20(玛雅进制)与9(《九章算术》)的乘积——这是他能想到的,对银硫平衡最完美的诠释。
年终总结时,研究站的账本显示:按公式开采的银虽然数量少于走私时期,却创造了更大的价值——环境恢复带来的物产、清洁能源节省的成本、与玛雅人的贸易收益,加起来是纯银价值的三倍。这些数据用两种进制同时计算,结果完全一致,像给公式盖了个双认证的章。
查克的儿子第一次参与提炼时,认真地数着硫磺矿的重量。小孩的手指在矿石与银锭间来回移动,嘴里念叨着玛雅文的数字,眼神像在守护什么珍宝。赵莽看着这一幕笑了,他知道“百三”的比例已经超越了算术公式,成了一种新的传承。
研究站的晨雾中,公式的拓片被挂在最显眼的位置。阳光穿过硫化银晶体,将“百两银配三十斤硫”的字样投射在火山岩上,每个字的边缘都泛着银光。赵莽知道,这个诞生于火山岛的平衡公式,终将像硫柏树的种子,在更多地方扎根——因为它不仅关乎银与硫磺,更关乎人类如何与地球长久相处的永恒课题。
手册的最后一页留着空白。赵莽在页脚写道:“公式未完,平衡不止。”他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文明的智慧加入,让这个关于取予的算术,永远写下去。而“公平之泉”的硫磺与银,会像最忠实的见证者,永远守着这个平衡的秘密。
第十一章 硫磺与银的平衡
研究站的硫柏树在深夜发出沙沙的响动。赵莽被硫化银晶体的异常震动惊醒——他改良的预警器突然发出蜂鸣,晶体阵列组成的能量网泛起淡紫色的涟漪,涟漪的中心,正是存放高纯度硫化银的储藏室方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是岛上的人。”他摸出火铳,靴底踩过地面的硫磺粉,留下淡淡的脚印。预警器的原理来自“银硫平衡公式”:当外来者携带的金属(非火山岛原生银)靠近时,硫化银会释放微量硫化物气体,既触发警报,又能暴露入侵者位置。此刻储藏室门口的银苔已变成暗黄色,这是硫化物浓度超标的信号。
后金密探的刀鞘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为首的黑衣人显然受过专业训练,避开了研究站外围的银线触发装置,却没算到硫化银晶体的“生物预警”。当他的手刚触到储藏室的门把手,指尖突然传来灼烧感——那是硫化物与金属刀鞘反应产生的微量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