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莽将硫化银晶体贴近玉玺裂纹。接触的瞬间,两种物质同时发出蜂鸣,光屏上的星图开始旋转,羽蛇座的星轨与火山岛的地磁线在投影中重叠,形成巨大的螺旋——这与黄金面具内侧隐藏纹路的螺旋结构完全一致,仿佛在诉说地球与星辰的神秘联系。
老陈突然想起走私船的日志。西班牙人曾记录“火山喷发时,夜空的羽蛇座会异常明亮”,却不知那是硫化银晶体在高温下释放的光谱,与恒星的频率产生了共鸣。赵莽摸着玉玺上的裂纹,这些几百年前形成的痕迹,竟在等待硫化银的出现,才能完成星图的最后一块拼图。
玛雅祭司用骨杖丈量光谱投射的角度。当骨杖与光屏上的羽蛇座尾端对齐时,杖尖恰好落在“公平之泉”的硫化银矿脉上——这是地球与星空的对应,地脉的银矿脉竟是羽蛇座在地表的投影,而熔银海啸改道的轨迹,恰好勾勒出星轨的弧度。
“不是巧合。”赵莽在星图上标注矿脉的走向,与羽蛇座的主星序完全重合,“早期的华人探险家和玛雅人,肯定都发现了这个秘密,所以才共同制作黄金面具记录下来。”
检测到第七天,赵莽发现硫化银晶体的光谱会随时间变化。每天正午与午夜,频率会出现两次峰值,对应着羽蛇座在天空中位置最高与最低的时刻。这让他想起《熔岩祭器》里的话:“地脉随天脉而动,银硫应星辰而变”,原来资源的分布,早已被写入星辰的密码。
“可以用它校准航海图。”老陈兴奋地说,“以前靠星象导航总有误差,有了硫化银的光谱数据,能精确到三里以内。”
查克的族人开始用硫化银制作饰品。祭司的头饰上镶嵌着最大的晶体,在祭祀时对准羽蛇座的方向,光谱折射的光斑会在神庙地面组成完整的祈祷文。赵莽看着这一幕,突然明白所谓“祭祀”,本质是古人用有限的工具解读宇宙规律的尝试。
赵莽将完整的星际坐标刻在石碑背面。与“共生”“平衡”的文字不同,这些数据用的是银质刻痕,硫化银晶体的粉末填充其中,在阳光下会反射出羽蛇座的蓝光。他知道这是给未来的信,无论哪个文明的人发现,只要懂得分光仪与地磁的原理,就能读懂这份跨越时空的星图。
“公平之泉”的交易点渐渐热闹起来。同盟的商船带来丝绸与瓷器,玛雅人则用提炼的纯银交换,银锭上除了“公平”印记,还多了个微小的羽蛇座符号——这是新的信用凭证,代表着地球资源与星际规律的双重保证。
赵莽在离开前,将分光仪送给查克。玛雅青年很快学会了校准频率,他发现当硫化银晶体与玉玺残片同时对准羽蛇座时,光谱会在空气中形成可见的光带,像座连接大地与星空的桥梁。
“等你下次来,我们就能算出星轨周期了。”查克的眼睛在光带中闪闪发亮,“到时候,‘公平之泉’不仅产银,还能告诉人们星辰的秘密。”
商船启航时,赵莽站在甲板上回望。火山岛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公平之泉”的硫化银矿脉反射着星光,与夜空中的羽蛇座遥相呼应。他知道,熔银海啸的余波不仅造就了新的银矿,更揭示了个更大的真相:地球的资源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星辰、与不同的文明,早已在宇宙的规律中,达成了最公平的共享协议。
玉玺残片在船舱里泛着柔和的光,与硫化银晶体的光谱交织成淡紫色的雾。赵莽翻开新的笔记,首页画着完整的羽蛇座星图,旁边写着:“地脉是星空的镜子,银硫是文明的信使。公平之泉,不仅是资源的共享,更是智慧的共鸣。”
笔记的最后,他留了半页空白,准备下次带着更精确的观测数据回来填写——因为他知道,关于火山岛的新生,关于地球与星辰的对话,这才刚刚开始。
第十章 熔银海啸的余波
西班牙舰队的炮口对准火山岛时,海面上的晨雾正缓缓散去。旗舰的了望哨举着望远镜惊呼,镜头里没有预想中的银矿工坊,只有覆盖着暗灰色岩浆的废墟,以及废墟中央那块刻着玛雅文与汉字的石碑——"公平之泉"的字样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像给掠夺者的一封退信。
"银矿呢?"舰队司令佩德罗将银质望远镜攥得发白。他脚下的航海图还标注着"熔银作坊"的精确位置,此刻却被冷却的熔岩河覆盖,河面上镶嵌的硫化银晶体在雾中闪着星点,像无数双嘲讽的眼睛。
赵莽的"银钞同盟"船队已在三天前启航。最后一批提炼出的纯银被装进特制的铅罐,罐身的隔热层用硫磺矿渣制成,既能防止银锭氧化,又能避开西班牙人的金属探测器。老陈站在泉州号的甲板上,看着火山岛的轮廓消失在海平面,铅罐的重量压得船身微微下沉,像载着一座移动的银山。
"这些银够造十台改良蒸汽机了。"他用银簪敲击铅罐,回声沉闷得像敲在火山岩上。赵莽父亲留下的蒸汽机图纸摊在舱内,关键部件的标注旁,被赵莽补上了硫化银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