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为啥朱元璋说无商不奸,不喜欢商人的原因。
爱国商人太少了。
想当初的LX电脑那也是 民族企业啊,后来呢,给别人当狗了。
朱吾适也没想过能让商人多爱国,他要做的是把这些人跟大明的利益绑定起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问你要不要维护吧。
宋朝灭亡的时候,其实商人比官员更难受。
因为宋朝的商业非常发达,真要是被北面的蛮子给灭了,伤筋动骨的就是他们这些商人。
有钱,又没什么地位,也没啥利用价值。
北面的蛮子懂个屁的商业啊,他们恨不得把华夏都搞成草原,然后大家一起放牧呢。
不得不说,能想出这个点子的,真他妈是个人才。
就跟乞丐要饭要习惯了,给他个金饭碗,他还是会端着金饭碗去要饭一样。
朱吾适把大明搞得强大一些,商业搞得繁荣一些,商人们自然会拥护大明,毕竟跟着大明确实赚到钱了。
但是想要让商人成为死忠,那是不可能的。
人,只能靠自己。
所以军队方面的投资不能省。
大明皇家科学研究院的军工厂始终都没有停下过研发新式武器的脚步。
枪杆子够硬,谁他妈敢不听话。
敢不听话就放朱元璋,弄死他们。
总之一句话,不管商人们如何的不满,朱吾适该做的事儿那是一定会做的。
更何况朱吾适还有个财神爷的名头呢,愿意跟他干的人多得是。
尤其是那些有能力又苦于没有后台的商人,更是坚定不移地跟着朱吾适。
就拿江南商会的人来说,以前做生意总会遇到有人打秋风。
有直接要钱的,当然是很隐晦的提出。
有塞人的,想让自己某个亲戚跟着学习经商。
说是学习 ,实际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把人家的产业一口吞掉了。
就算不吞掉,谁愿意培养个对手出来啊,还是个有背景的对手。
可是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民不与官斗。
还有的甚至直接啥也不干就要入股的。
不给入股,生意别想做了。
别以为朱元璋经常剥皮填草,天下的官员们就不贪了。
人家只是不明着贪而已。
就说现在吧,大明百分之八十的官,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的靠着自己的官位获得过好处。
这些事儿,管不住的。
朱元璋明确规定贪污六十两就剥皮填草,其实更多的就是个威慑作用。
时不时拎出几个倒霉蛋,用来杀鸡儆猴。告诉那些官员,别太过分了啊,我盯着你们呢。
效果有吗?有的。不仅有,效果还非常好。
起码是不敢明目张胆的贪了。
就朱吾适所知道的,那种治下百姓全都知道他贪,偏偏还拿他没办法的官员是真的没有的。
最多也就是一些风言风语传出来而已。
要是全县百姓都知道自己家县令贪,那这个县令得明目张胆到什么程度啊。
历史上这样的县令有没有,不仅有,还非常多。
什么天高三尺啊。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些话为啥流传这么广,就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了呗。
眼下朱元璋管得严,官员们还稍微收敛一点儿。
可朱元璋都五十多了,现代五十多才刚够着退休的边缘。
有些身居高位的甚至七八十还不退休。
可是在古代,五十多是真的不年轻了。
谁知道朱元璋会不会 突然有一天就嘎了呢。
到时候太子朱标上台,还能否约束得住官员呢。
如果约束不了,那么首当其冲要遭殃的,就是没有靠山的商人。
朱吾适盘活了大明的经济,商人们跟着获利非常多,大地主阶级出身的官员们早就眼馋得不行了。
一旦没了约束,没有靠山的商人就会被吃干抹净,骨头都不带吐的。
眼下想找靠山,还有比朱吾适更合适的 吗。
不仅地位高,还生财有道。
跟着他不仅安全,还能赚更多的钱。
虽然总是要回馈大明,回馈 百姓。
但总的来说还是 比以前赚得更多的。
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想要加入江南商会的。
这方面王德发负责审核。
要求很简单,有实力,没有太深的官方背景,还要对朱吾适有用。
所谓有用,其实就是踏踏实实做实业。
那些投机倒把的一个也 不要。
大明百废待兴,需要的是实业安邦。
像是那天那四个总想着走私的,就没有资格进入江南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