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军包围了第三集团军的三个师,在北布尼亚克地区展开了规模浩大的围歼战。
补给断绝、士气低下、组织度溃散,还要面对严寒的气候。
第三集团军在其司令迈尔中将的带领下,成建制地向革命军投降了。
这是整场战役以来唯一一个成建制投降的帝国军部队。
他们的投降给革命军减少了很多麻烦,但也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负担。
“我的意见是俘虏可以不要,让他们自己回去就行,反正等比罗尔堡的物资搬运完了之后我们也是要撤走的,索性把他们都丢那里得了。”
斯塔林语气冷漠地说道。
革命军现在急缺粮食和供暖物资,三个师的俘虏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个不必要的负担。
他们现在既没有足够的粮食去养这些俘虏,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改造和教育他们。
斯塔林倒是很想把这些人给丢到林场或者矿场去劳动改造,但是叶格林却不愿意为了这件事而破坏他们优待俘虏的政策。
因此,他们现在最需要去做的事情就是找个机会把这些俘虏给放回去。
对此,101纵队的政委鲁金斯基提出了一个建议:
“我觉得,我们可以试着去找沃尔尼总督区的总督谈谈条件,让他把这些俘虏给买回去不就行了?”
鲁金斯基的想法不是空穴来风,此前革命军就干过几单用贵族俘虏换赎金的买卖,现在只不过是把这单生意给做大了而已。
不过这样一来,一个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沃尔尼总督会愿意买这些俘虏吗?
或者说他买得下这些俘虏吗?
革命军现在很缺时间,他们必须赶在开春之前把布尼亚克这边的问题给处理好。
这场战役虽然他们已经击溃了帝国派来了两个集团军,但也因此暴露了自己的实力。
如果依旧占着沃尔夫格勒这座大城市,帝国在开春之后必然调集更多的部队过来。
之前帝国可能还会因为他们的弱小而低估革命军的实力,将多余的精力都放在了内斗上面。
然而当革命军真的挺过了帝国军的攻势并且依旧保有着布尼亚克地区绝对的控制权,那么势必会促成帝国国内一些派系的和解。
到时候帝国出兵可就不会有这一次的拖沓了。
因此不管革命军是否在战场上占优,他们也必须在冬天结束之前将沃尔夫格勒给送回到帝国军手上。
尽管他们战斗力已经在战场上得到了检验,但帝国军前线的军官知道,后方的文官不一定知道。
文官集团是帝国内部一个很有意思的派系,他们的势力非常大,但是内部倾轧严重基本不可能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派系。
但是在某个问题上这帮人又保持着一个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他们可不会管革命军的存在究竟有着多大的战略威胁,只要这个威胁不直接展示出来,他们就会当做不存在一般。
毕竟革命军只要没有占据帝国的主要城镇或者足够数量的地区,他们即便有再大的战略威胁那也不过是个没有引爆的火药桶罢了。
在帝国现行的体制下缺什么也从没缺过火药桶,多这一个不多、少这一个不少,文官们会把军方的提醒当屁一样去放了。
毕竟帝国境内的叛军又不止革命军这一股,远东那边的甚至还有着比这威胁更大的叛军集团呢,更何况还有个联盟摆在了明面上。
要论威胁程度,现阶段的革命军甚至都排不上号,还不够帝国为此建立边疆区的。
这些情报都是佐尔坦投诚之后带来的,这为叶格林他们制定战略计划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意见。
“要不,我们也去南面探探口风?”
鲁金斯基小心翼翼地说着,他的想法十分大胆,毕竟南面的第七方面军可是与他们还处在交战状态的。
与正在交战中的敌人做生意,这种事情简直闻所未闻。
“而且一旦暴露了我方现在面临的困境,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敌军针对的目标。”
斯塔林从原则上是反对鲁金斯基的提议,不管第一个还是第二个他都反对。
“叶格林,我觉得在特殊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做出一定的牺牲,这些俘虏在送回比罗尔堡之前,完全可以先送到林场和矿场去劳动改造。”
“在林场和矿场我们同样可以执行优待俘虏的政策,至少在我看来这并不冲突。”
由于鲁金斯基提议的刺激,斯塔林的意见更加激进了一些,但这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毕竟这次俘虏的敌军,他们之前刚刚在北布尼亚克地区烧杀劫掠,很多同志都对他们恨之入骨。
作为整支部队的主心骨,叶格林必须照顾大部分人的情绪,但同样的他也必须为长久的规划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