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 第328章 勇烈

第328章 勇烈(2/3)

政要略》,以“周礼询万民”类比代议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十五岁时,濮钰成家。妻子陈若兰是墨海书馆传教士之女,精通拉丁文与儒家经典。

    她协助濮钰翻译卢梭《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共同批注“君主制即制度性盗窃”,还着有《女权驳议》,用《诗经》“乃生女子”批判女子缠足。

    夫妻二人琴瑟和鸣,既是生活伴侣,也是精神知己。后来育有一女,日子过得挺美满。

    1848年,沪城弗兰西国租界,强征宁波同乡会公墓土地筑路,引发华人抗议,冲突升级后法兵开枪致华人死伤。

    濮钰目睹惨状,撰《主权三诘》白话檄文,用司法不平等(如“法杀华罚银十两,华伤法即判绞”)煽动民愤,带头号召百姓向弗兰西国抗议。

    他要求严惩凶手,赔偿死难者家属,并向青庭官府提出为国人伸冤报仇之诉求。

    由此,他遭到弗兰西国和青庭的联合打压,家中生意一落千丈,父母郁郁而终。

    1853年沪城小刀会起义期间,濮钰化名“沧浪生”主编手抄报《沪上警闻》,首次提出“共和优于君主”,融合黄宗羲与卢梭思想。

    可彼时沪城局势混乱,妻女从老家宁波刚回沪城,竟被青兵不分青红皂白,射杀于码头之上。

    濮钰闻讯后,赶到码头,妻女皆已气绝,只能抚尸痛哭。

    后来,他从军情局在沪城租界创办的人才引进办事处,看到《荣华月报》,对其中的平等共和思想极为推崇,便在军情局探员的护送下来到江城。

    萧云骧听完介绍,思索片刻,问李竹青:

    “仲卿,你觉得此人适合安排在何处?”

    “作《荣华月报》的主编。”李竹青回答得毫不犹豫。

    萧云骧一听,乐了:“哪有你这当哥哥的,直接抢了自家弟弟的差事。”

    原来,当前《荣华月报》的主编,正是李竹青的胞弟李芷青。

    李竹青难得认真:“大王,芷青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人品端方,守规矩,做‘荣华商行’的掌柜,勉强能胜任。”

    所谓“荣华商行”,原是李家经营的商行,后来西王府入股,成了合资运营的公司。

    它主要利用李家原有的船队,承接西王府所属钢铁厂、枪械局等企业的运输业务,加上李家原有的药材、煤炭、棉花等大宗商品销售渠道,经营还算平稳。

    李竹青接着说:“但正因为他太守规矩,缺乏创新和突破的勇气。大王您想想,这几年的《荣华月报》,是不是渐渐有了衙门的气息?”

    “宣传衙门政策,发表官府高层文章,再打些广告,渐渐一板一眼,有了官八股的样子。”

    “我们想要开启民智、唤醒民众的效果,却越来越差了。创办报纸时,一时没人才,让他暂代无妨,可今时不同往日。”

    “如今印刷技术突飞猛进,等电报线铺开,几个重要城市可同时刊印,报纸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将今非昔比。”

    “这报纸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宣传武器,一期报纸,抵得上军情局多少探员耗费口舌去宣传,或者多少场戏剧演出。”

    “所以这个掌舵人,芷青胜任不了。必须选一个激进勇烈之人,方能荡涤这漫天黑雾。”

    萧云骧听完李竹青的分析,颇为认同地点点头。

    李芷青的性子,确实不适合担任西王府喉舌《荣华月报》的主编,况且他还有主业。

    于是,他看向李竹青:“仲卿,这事你酝酿许久了吧。”

    李竹青笑嘻嘻地坦言:“是的,就是一直没找到合适人选。这不,听说有濮钰这等人才,就带来给大王掌掌眼。”

    接着,李竹青又向萧云骧介绍赵烈文。

    赵烈文出身常州府阳湖县(今属常州市)的观庄赵氏,是江南着名的文化世家,与西盖赵氏(赵翼家族)齐名。

    他的父亲赵仁基是道广六年进士,十几年前曾任鄂省按察使,精于经世之学与水利研究。但在赵烈文10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

    赵烈文幼年聪慧,少年时以才学闻名乡里,考取秀才。但后面三次乡试均落榜,于是绝意科举,转向经世致用之学。

    他知道同乡徐寿在西王府科学院任职,便到重庆投奔。

    徐寿将他推荐给林绍璋,林绍璋与之交流后,发现他对军谋和局势颇有见解,便让他在渝州军校培训数月,毕业后推荐他来江城见萧云骧。

    不巧,今日萧云骧去了汉口,又碰上李竹青带濮钰前来,于是便一起推荐。

    萧云骧听罢,心中欣喜,催促道:“好,那就快请来,他们人呢?”

    李竹青站起身:“就在外面休息区等候,我这就去请。”

    此时,外面天色已黑,卢岭生找来火折子,准备点亮房间里的桐油灯。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