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夜,趁着大雨倾盆,他果断舍弃长沙城,率部从南门冲出。
事情进展比预想的还要顺利,西军未在雨夜,选择与湘军近身肉搏,仅是派少量步兵试探,被阻拦便退回营垒,火炮也只打几炮,便停歇下来。
湘军虽有不少士兵摔伤或掉队,但比起在西军火线下突围,损失却小很多。
午夜时分,雨停月升。湘军探马匆忙回报,说有西军追击,湘军更是加快行军速度。
抵达莲河村后,曾国藩找到萧启江,握着他的手。
“萧将军,你带三千人,在此挡住西贼追击部队。只需抵挡半天,你们便可自行撤退,到湘潭城来与我们汇合。”
萧启江神色坚毅,慨然应诺。
莲河村只是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却正好卡在长沙通往湘潭的官道上。
萧启江当即毫不留情的驱赶村民,打起火把,拆屋取木,构筑工事。
天蒙蒙亮时,湘军刚拆了四五座房子,匆忙搭起一道半人高的寨墙,西军便已逼近村落。
此次湘军雨夜突围,火炮辎重全部抛弃。
西军这边,萧云骧本准备带三门6磅行军炮随行,但因雨后道路泥泞,原本四匹马就能拉动的行军炮,却是行进艰难。
最后只得集中马匹,用八匹马才拉着一门行军炮跟上队伍,另外两门只好停在路边,等后续部队。
西军见有湘军阻拦,立刻摆开阵型,用仅有的一门行军炮,轰开湘军仓促搭建的寨墙。
湘军本已如惊弓之鸟,见寨墙被轰开、西军大量涌入,纷纷四散而逃。
任凭萧启江如何嘶吼阻挡,都无济于事。最后,萧启江在几个亲随护卫下,逃入附近山林。
西军未追捕他们,稍稍整顿队伍后,继续向南追击曾国藩。
不过,湘军早出发大半夜,萧启江又在莲河村阻挡西军几个小时,西军至此再也追不上。
天黑时,西军追到湘潭城下,发现湘军已进入湘潭城,与刘长佑部汇合。
萧云骧只好在湘潭城北扎营,等待后续部队。
----
这段时日,多隆阿率领一个骑兵营,在长沙府南面袭扰。
遇到有乡勇团练固守、有城墙的城市,他们就绕开;遇到防御松懈的,就冲进去,抢清廷府库,补充自己,多余物资则分给百姓。
起初,他们趁清廷防备松懈,连克昭陵(邵阳)、株洲等城,还多次缴获,或焚烧从衡阳、郴州、桂阳等地运往长沙的军需补给。
但后来,曾国藩调来湘军刘长佑部追剿他们,各城也加强防御。
不过,他们凭借骑兵速度,和本地向导熟悉风土人情的优势,让湘军步兵始终追不上。
攻打城市不成,他们就把目标转向村镇上的作恶大户,搅得长沙府南面的清廷官吏风声鹤唳,赤贫百姓却喜笑颜开。
这一日,在湘潭城南面约六十里,一个叫茶园的小镇,西军骑兵打下一家大户,补给自己后,按惯例给百姓发粮。
发粮和宣传工作,由随军的军情局向导负责,骑兵们多担任维护秩序和外围戒备工作。
发粮地点在大户家那宽阔的前院。
百姓络绎不绝来领粮,多隆阿率骑兵路过时,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颤抖着双手接过粮食,嘴唇哆嗦着,就要给军情局向导跪下磕头,被军情局人员匆忙阻止。
这让他想起远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老母亲,不由一阵心酸。
以前他多次入湘,但都是带着清廷的军队,百姓避之不及。
何曾真正见过底层百姓的艰辛,就算见了,估计当时的自己,也不在乎。
而这段时间,他打破数家大户,看到他们仓库里,堆积的千百担粮食,对比路边倒毙的饿殍。
才明白湘江两岸虽为鱼米之乡,但穷苦人一样的难活。也更深刻理解了,西军学校所说的分配不均和制度性剥削。
阳光透过云层洒下,领粮的百姓脸上洋溢着笑容,看见骑兵战士路过,便欢呼鼓掌。还有些孩子跟着骑兵奔跑,丝毫不见惧怕。
这是多隆阿和骑兵战士们从未见过的场景,这段经历让他们深受触动,更明白西军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此时,军师秦骁川带着一个骑兵营,从北面进入小镇,来找多隆阿。
一见面,秦骁川就叫道:“老呼,这几日不对劲。”
原来这两三日,秦骁川发现一直尾追的湘军刘长佑部,放弃追击退回湘潭城去了,并在城南的湘江上,架设浮桥。
多隆阿颇为疑惑:“他们架浮桥干嘛?”
秦骁川摇头:“不知道,看模样,似乎准备从湘潭大规模撤退,难道要迁走湘潭城的百姓?”
多隆阿思索片刻,说道:“老秦,我总觉得长沙城下可能出了变故,我们需尽快联系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