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 第264章 左支右绌2

第264章 左支右绌2(2/2)

此次在襄樊被放回的一万多蒙古兵,皆是此类情况。

    对于这些人,清廷处理起来颇为棘手。

    若一概弃用,着实可惜;可若不加以审查,谁敢放心任用这些曾向西贼投降过的兵将?

    但若严格审查、逐一甄别,又恐寒了满蒙八旗之心,毕竟相较于那些主动投身西贼的降兵,他们还是心向朝廷的。

    然而,谁也无法确保,他们在西贼俘虏营期间,西贼灌输的理念,是否会在其心底生根发芽,甚至将他们策反为细作?

    即便他们对西贼的话不为所动,但他们已经知晓西贼优待俘虏的政策,在战场上两军较劲之时,他们还会舍命相搏么?

    要知道,战场上军队的崩溃极具传染性,一人投降能带动十人,十人带动百人,最终致使全军溃败。

    西贼用心之险恶,由此可见一斑,这也让清廷对这些归来的俘虏兵,无论怎样安排都觉别扭。

    就像僧格林沁的部将苏克金,负伤后被西贼俘虏,治愈放归后。

    但如何安置他,却成了僧格林沁的一大难题。

    ----------------------------------------------------------------------------------

    (注1:曾国藩奏书中的典故解释。

    范滂“登车揽辔”之志:此典出自《后汉书·党锢传·范滂》,东汉名士范滂受命为清诏使赴冀州整顿吏治时的场景。

    范滂“登车揽辔”时,慨然表达“澄清天下之志”,展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与担当。

    子卿(苏武)“北海持节”之操:此典出自《汉书·苏武传》,讲述西汉使臣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留19年,流放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始终手持汉节,宁死不降的忠贞事迹。

    剩下张巡和周亚夫的典故广为人知,就不细讲了。

    注2:乌鸦知道主角的俘虏政策,这是本书中让很多人不爽的原因。

    但只要细查JF战争时期,阎老西如何处置被赤军放归的俘虏兵,就会明白这一政策的威力。

    当时,阎老西的做法是严格审查,人人过关,致使军心离散。

    很多小伙伴认为,将俘虏直接杀掉,或充作苦役,甚至当作冲阵的炮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才叫爽。

    但是实际结果呢?

    如主角所处时代中,清军与太平军都曾采用这种看似爽的策略。

    不过双方多数战斗,只能杀尽对方最后一人,因无人敢选择投降,因为投降也是不得好死。

    至于只放士兵、不放军官的想法,也不完全可取。

    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中下级军官,放掉又有何妨?

    就像阎老西,曾用残酷手段折磨一名在俘虏营中,说了他一句坏话的阎军团长,却是收到相反效果。

    军官带队投降,再也不回来了。

    而主动回来的,往往还是被赤军安排,带着政治任务的,这在JF战争中屡见不鲜。

    这也是为什么赤军渡江后,GMD还有数百万大军,却是一泻千里,一场正经的大仗都没打,就完蛋了。

    反正跑不掉就投降呗,甚至都懒得跑了。

    不要说内战,即使到了抗M援C的外战后期。

    阿美丽卡的士兵都知道弹尽粮绝时,如果是我军,就干脆投降;如果是光之国,就抵抗到底。)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