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二周目阿斗,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 > 第486章 曹丕生忧虑,荀彧往成都

第486章 曹丕生忧虑,荀彧往成都(1/2)

    司马懿今日也未闲半分。

    他亲于玄黄台助曹丕遣散宫前百官与围观百姓。

    严令封锁消息,竭力扼制流言传播之速,为后续变局争得几分缓冲余地。

    而这期间,他亦在思索此事破局之道。

    他拱手一拜,缓缓言道:

    “王上,今百官既已亲见陛下自戕于高台,此事风声已露,纵竭力压制亦难全然禁绝。明日当速发诏告于天下,明言扶立新帝承继大统,以正视听。”

    曹丕心忧道:“可这……天下人还是会以为是孤逼死了陛下!”

    司马懿沉声道:

    “今流言既起,实难根绝,唯借新帝登基之事,方能暂盖前番风波!

    昔霍光行废立之举,初时亦遭非议,然其后拥立刘询,终成中兴明君,世人早忘被废之刘贺;

    董卓鸩杀先帝,后立弘农王,新帝亦曾为天下所认。

    可见只要天下认同刘康为帝,王上再倾力扶植,届时对王上的怨恨自然渐消。

    何况王上手握大魏兵马之权,有宗室三将鼎力支持,再许世家以实利,天下贤才与州郡势力自会权衡利弊。

    届时新帝既立,人心渐安,王上‘尊汉扶主’之名既定,昔日非议自会消减,支持者必不在少数。”

    曹丕沉思颔首,他明白了司马懿之意。

    刘协于众目睽睽之下,死于高台,无论怎么解释都是欲盖弥彰之举。

    唯有以新帝登基正名定分,转移视听,方能将“逼死旧主”的污名暂抛脑后。

    他便可以“续汉祚、安社稷”的新局重塑天下观感。

    曹丕不禁称赞:“仲达此计甚妥……”

    可即便如此,曹丕当下面临的压力,也如泰山之重。

    这时,董昭拱手一拜:“王上,臣还有个担忧。”

    “先生请讲!”

    董昭眉头深锁,沉声道:“今陛下四子皆为刘廙、张泉等人裹挟而逃。他们携家带口,行必迟缓,若能追而获之,此后当如何处置?”

    刘廙张泉必无活路,这不用说。

    董昭的意思是:既追回刘协的亲子,那怎可以其孙为嗣?

    曹丕冷哼:“他们既弃皇位,那就没机会了。”

    曹丕的意思很隐晦,他早已对曹休下令,乃让其死在半路。

    可反诬为刘廙张泉等所害。

    然而,这一下,又为司马懿提个醒。

    他皱眉沉思片刻,又道:

    “王上,倘若我们未追得四子,他们当去何处?”

    “先生何意?”

    “陛下,我也有个担心,我担心他们携此四子去找刘备。而后,让刘备扶一子为帝,或者……”

    曹丕心中也油然生出一股不祥的预感。

    “或者……什么?”

    “或匿藏密诏,奉刘备为帝!”

    此语一出,满室皆静。

    因为以常理之见,皇帝下诏,必择其一子,诏大臣辅佐。

    直接命皇叔继承大统,太过违逆祖制,也太过荒唐无稽。

    然而,当你细细思之,又会觉得甚为合理。

    因为,在刘协的出发点,其既自戮于高台,乃愿以死之名,换汉祚长久。

    那么,当今之局,究竟是将皇位传于己之诸子,更易保汉室长久?亦或是直接将皇位让与刘备,使其名正言顺登基称帝,反倒更能维系国祚绵延?

    若是寻常帝王,当选前者,但若无半点自私之心,那必然是后者。

    当下刘备雄踞四州之地,足以与曹魏分庭抗礼。

    他麾下谋士无计,战将如云,合四州兵马已有数十万之众。

    他是宗亲子弟中功劳最着者,权势最盛者,亦是名声最佳者。

    说起来,现在的刘备距离皇帝,仅就只差个名分。

    若得帝传位之诏,必然会获得天下人的认同。

    汉室得以延续的机会自然也就更大一些。

    所以,若得有帝诏,必是传位刘备的机会更大些。

    曹丕恨恨的闭目捶案:

    “哎,既知如此,却又当如何?”

    司马懿抬眸看向曹丕,目光锐利如锋,沉声道:“倘若一击能使刘备根基尽损,再无翻身之力,则天下必属魏王也!”

    此言正中曹丕心事。

    若刘备势力真能就此覆灭,江东孙权孤掌难鸣,自难成抗衡之局,若非被消灭,亦迟早亦会归于麾下。

    届时天下尽入囊中,再择机登基开创新朝,那些“逼主”“篡汉”的旧议黑点,自会随天命所归的定局渐被世人淡忘 。

    可问题是,刘备如今势锋芒之盛,坐拥八州之地的曹丕亦不得不采取守势,不敢与其正面相抗。

    “可如今刘备势头正盛,孤何以……”

    曹丕的话说到一半,骤然而止。

    他忽然想到了什么。

    “对了,吴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