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琅琊榜同人:风起长林调整本 > 第306章 爷爷教孙子做群众工作

第306章 爷爷教孙子做群众工作(1/2)

    晚上,萧平旌拿来一罐麦芽糖,拿着竹签卷起麦芽糖,吃了起来。

    萧德忠坐在萧平旌的背后。

    萧平旌嚼着麦芽糖,问萧德忠

    “孙儿啊,爷爷给你挑的那个姑娘,是不是老是欺负你!老是打压你啊?”

    萧德忠连忙说

    “没有没有...她对我很好!很帮助我。”

    萧平旌闭眼点头道

    “嗯...那就好...你啊,19岁了还在学习。你爹16岁就用悬镜司抓贼除恶!布置阵势条条有理。他自己一个人能打一群劫匪!你就不行啦!”

    萧德忠低头

    “我...我哪能比得上父皇呢?”

    萧平旌道

    “你这话说的就是开玩笑。自古以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哪有可能后辈不比前辈强呢?”

    回头,萧平旌把地图张开,放在地上,对萧德忠说

    “朕也是一把60岁的老骨头了!人老了就会昏聩,有时候听不进坏的东西,有时候贪图享乐误了国事。朕就是怕这个,才退位跑来琅琊阁。你看看,唐玄宗最后的那十几年...以前的南梁武帝萧衍...唉,咱们也是萧家呀...前世之鉴,后世不忘啊。”

    萧平旌对着萧德忠挥手,萧德忠走了过来,坐了下来。

    “朕现在要教你的就是如何做好关于普罗大众的治理手法。你快过来...”

    萧德忠道

    “是...请皇爷爷教导。”

    萧平旌指着地图说

    “朕现在问你,滁州受灾,百姓苦不堪言!现在你手里头只有1万贯!朕问你,你要怎么办?”

    萧德忠愣了愣,道

    “呃呃...当然是把1万贯散出去,赈济灾民!”

    萧平旌又问

    “嗯!?如果1万贯不够呢?上报上去要赈灾粮1万石!修缮损坏的建筑要1万贯,你当如何?”

    萧德忠道

    “呃呃...皇爷爷英明神武,一定有办法能转危为安的!”

    萧平旌拿过麦芽糖卷起糖来吃,道

    “你这个皇孙!朕说的是20年后!30年后!那个时候朕还在世吗?什么都靠我们老一辈的人,你们哪来长进呀?”

    萧德忠说

    “孙儿...不知...还是请皇爷爷赐教。”

    萧平旌看着萧德忠

    “一个地方受灾的时候,通常地方的存款是不够的!如果够了的话,你父皇就没必要天天去政事堂了。”

    “朝政稳定之时,朝廷中央绝对会拨款到地方赈灾。但是拨的款肯定会打折!从武靖帝开始,到承佑帝,以及朕的祁德一朝,我们都会给赈灾款打折,你知道为什么吗?”

    萧德忠道

    “防...防止官员贪污。”

    萧平旌拿着竹签挑牙,道

    “防止官员贪污?难道整个天下就全是贪官吗?给赈灾款打折,是因为朝廷有先例,出了指定的钱,地方却发现要更多的钱,所以继续上报朝廷。这就是套死了,多少钱也要搭进去!所以几朝下来都会给赈灾款打折。”

    萧德忠看着地图,问萧平旌

    “爷爷,该怎么办呢?”

    萧平旌道

    “嗯...通常出现这种情况,是查灾报灾不足造成的。必须经过合理的查灾预算,朝廷才会拨款下来。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吞并朝廷的赈灾款,朝廷就会这么做。朕还是皇帝的时候,祁德二年就出现了杜伯义贪污案。你看,有些贪官两万石粮食都敢去贪。”

    “那往大了你怎么想?谁知道钱会跑到谁的袋子里啊?”

    萧德忠道

    “那...跟皇孙所想不就一样了吗?”

    萧平旌又说

    “有的人,能用更少的钱去办事,像楼士、王士龄、李孝行,他们三人就能这么做。当年朕的皇兄长林王平章,也可以这样子,这就是做通了大众,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很多事情就能预防得当。”

    萧德忠又问

    “那...皇爷爷,怎么做?”

    萧平旌回忆起了李孝行的事情

    “朕不举自己了,就说弘朔三年的那件事。当时李孝行担任川东路经略使,当时是遂州闹了一场暴雨,出了洪灾。”

    “孝行他亲自带着潼川府的悬镜司、乡兵、部分都水官员去了遂州,把人分成了好几队。先撤离了灾民,再派发物资,等到大雨结束后,孝行就去勘察受灾地区,先查灾报灾,确定具体的损失,再上报朝廷。”

    “这个过程中,孝行一直是靠前指挥。这一招,就是最重要的稳定人心。”

    萧德忠又问

    “可是?爷爷,亲临前线赈灾,没有钱,没有粮?如何赈灾?孙儿不知如何是好。”

    萧平旌道

    “赈灾的事情,李孝行自然上报朝廷。他带着人去赈灾是很重要的,这是要凝聚人心!百姓清楚官府没钱,但是百姓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