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琅琊榜同人:风起长林调整本 > 第227章 贬谪丰州

第227章 贬谪丰州(1/2)

    萧平旌对李孝行的处理是要把他贬去丰州当知州。

    现在朝廷的礼仪之争暂告一段落,萧符决心策划宣德门案件,并已经派人前往潼川府寻找合适的人选了。

    4月,各地大员陆续回到岗位重新工作,处理掉这4个月以来被耽搁掉的事情。

    原本,长林军路经略使是要交给萧平旌大的心腹王师才来做,现在李孝行被贬去了荒凉的边地丰州去了,那么川东路经略使又不得不交给王师才了。

    王师才来到了潼川府上任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汴梁悬镜司的差役,这一问,才知道李孝行被贬官了,而且他在岳阳的老家被砸成了一片废墟。

    王师才问差役

    “我说,有这么大的仇,这么大的怨吗?”

    差役告诉王师才

    “王大人,您想想,岳阳读书人多,李大人这闹得得罪的人不少。但主要是清流,他们这些人,得罪不起个大的,还弄不了个小的吗?”

    来到官府前,悬镜司发现好办事了,这么多百姓堆积在官府前,说皇上糊涂。

    王师才劝道

    “你们好好说话,怎么了?陛下当初对待你们不薄!你们怎么能骂陛下糊涂呢?”

    一名百姓说

    “是啊!陛下待我们是不错!但是李大人干的好好的,到底得罪了陛下什么了?”

    王师才苦口婆心地解释一番,告诉百姓是李孝行得罪了一群清流,导致他被贬官了,陛下那是迫于压力,当然也是出于策略,这样子百姓才静下心来。

    可有人表达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个人叫做全发。

    全发是个贫农,生有3个孩子,家里穷,只能靠种地为生,因此三个孩子时常吃不饱穿不暖,原本他家里土地是比现在多一些的,但是在两川民变的时候,缩水了不少。

    李孝行施政是比较平稳的,他担心新任的经略使管不好事情,以致于像十年前王锜闹出两川民变那样,那真的是一辈子都完了。

    全发活的很累很累,他实在是受不了了,就跟王师才说

    “王大人,您行行好,免了我家的税吧!我家有三个孩子,他们都饿着肚子呢!您也行行好,我们递万民书,希望李大人能够回来。”

    王师才一心想去的位置是长林军路经略使,他对川东路不太感兴趣,因为去了长林军路,他就能看到以前很多熟悉的老战友了,当个大官他觉得没意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能见到孟俊、刘翼,当然也有楼士、俞述等人。

    因此王师才刚想说话,一边的悬镜司告诉王师才

    “欸!王大人,万民书是个好东西,当年武靖帝去岳州处理水灾的时候,就是用岳州的万民书去折损誉王的。现在用上这玩意,嘿嘿,为时尚早呀!”

    王师才点头笑道

    “奥,好好好!”

    随后,王师才对百姓们说

    “你们都先等一等!你们把你们的要求先跟我说,到时候,本官再汇编一下,发往朝廷。”

    晚上,全发回到家里找粮食吃,打开篓子,里面空空如也,他心里又挂念着去年李孝行对他们的承诺。

    那个时候李孝行站在一处布告板前,告诉诸位百姓

    “各位!我已经承诺,明年我回到川东路的时候,你们每人能领到2担米,还有一吊钱。”

    后来,萧元启造反,这个当口李孝行和王士龄回京了,全发担心事情不了了之。

    那个悬镜司差役带了10两黄金来到了全发家中。

    “哎哟,官爷,我没东西招呼您呀。”

    全发没东西招待悬镜司,可是悬镜司自己带了些吃的过来,还有一小坛酒,就对全发说

    “不用啦,吃我的吧!我,跟你说件事,事成之后,保你衣食无忧,你三个孩子也不缺事情做。你干不干啊?”

    为了钱和家庭,全发豁出去了,他说

    “我干!我干!”

    于是,悬镜司差役跟全发聊了一阵,全发害怕了,问

    “会不会杀头啊?”

    差役对全发说

    “你事情办得好,就不会杀头!你还能回家,你怕什么?等到王士龄王大人回来,我们就商量的更清楚了,到时候我带你去,你别畏手畏脚!办事的时候,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不然的话,到时候你的命就没了!”

    全发道

    “奥,好!好好!”

    另一方面,李孝行穿着一身官服,背后跟着两个悬镜司差役,一路骑着马,来到了丰州。

    丰州这个地方是边镇,靠近河东路,也挨着河套地区,由于大梁对漠北的政策比较友好,所以很多漠北的鞑靼人铤而走险,越过了北燕辖区,一路跑到丰州去当兵去了。

    这就造成了丰州的整体民风非常彪悍,地方不仅有土匪、黑帮,连边军都十分凶狠,这里胡汉混杂,除非是土生土长的乡里人,不然外地人都不想来这里。

    此外,丰州的军队并不属于河北禁军的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