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穿越五代末年 > 第241章 借道

第241章 借道(1/2)

    夏天的黄土高原,热浪滚滚,干燥的空气,嗅在鼻子里,似乎都有一股满满的黄土味道。

    黄河边上,十几台蒸汽机“吭哧吭哧”的冒着黑烟,把河水抽出来,通过挖好的四通八达的水渠,流入农田之中。

    不远处一处土坡之上,几个锦袍之人,静静看着这情景。

    “王爷治延州凡七年,仓廪俱实,百业兴旺,盗贼绝途,路不拾遗,古之盛世不过如此”赵普弯腰一礼,语气极诚。

    “正是,就在七年还是八年前来着,尚且人相食,再看看今日延州模样.........”

    “王爷实乃天降大才,臣佩服之至........”

    越说越是谄媚。

    徐灏负手而立,对于这些恭维,他并不放在心上。

    这几年整个西北工商业大兴,各种新技术和新发明,爆炸式增长,整个西北正在向着“蒸汽时代”狂奔而去。

    去年一年,光延州十个县的钢铁产量就达到了八千万斤。

    工商业的兴起,又反哺了农业,地主不再盯着那点土地,而是开办工厂和作坊,或者去参加贸易,获利无不是田租的几十倍。

    所以进一步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

    现在是八月,距离历史上赵大篡位,还有小半年时间,这是难得的战略窗口期,必须把一切都安排妥当,才好东出潼关。

    九月秋收之后,徐灏正式开始了改革。

    其一,在西北全境开始试行三年义务教育,提高识字率,初步消除文盲,六岁以上儿童必须入学,食宿由官府承担。

    其二,重新丈量土地,普查人口,按照家庭人口数,重新分配土地。

    其三,取消施行了几千年的人头税和力役、职役,原有的田赋、杂役等合并,按土地面积征收,无地者无需纳税。

    其四,试行军衔制,按照后世经验,分为尉官、校官、将官,彰武朔方军全军重新整编,分为左右两翼和中军三部分,加上炮兵、工兵、后勤人员,共计常备军三万五千人,战时随时召集预备军,工业社会的强大动员能力,能在短时间聚起十万大军。

    消息传开,百姓奔走相告,除了第四条是军事方面的,其他三条都和普通百姓息息相关,无疑是“善政”。

    尤其是分配土地,取消人头税,更是闻所未闻,百姓们兴奋莫名。

    几项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解放了生产力,让人们劳动积极性大涨。

    当然,政策的推行也不是一帆风顺,阻力很大,但是凭借着徐灏超强的威望,和手里的刀把子,还有百姓的支持,虽然艰难还是一点点推行了下去。

    十月的时候,徐灏给长安的京兆尹王彦超写了一封信,试探了一番,王彦超态度暧昧,既不说服从,也不说反对,只是一堆客气话,来回打太极。

    不过他这个态度,就已经很不错了,最起码没有公开做忠臣。

    其实就算王彦超不从也没用,长安残破,兵不满万,更重要的事,延州发展得太好了,不断有关中百姓举家搬迁,王彦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双方就这样暧昧着。

    时间进入了十二月,天气越发寒冷,却迟迟不下雪。

    那个日子越来越近,徐灏干脆就住在了军中,彰武军朔方军外松内紧,所有人取消休假、扩军、收集辎重,做好一切准备。

    延州和大梁之间,信使不断,源源而来的情报,显示着“大事”就在眼前了。

    这半年的时间里,赵匡胤身在宋州,遥控指挥,完成了他的部署,看看禁军的人事安排就能看出来。

    殿前亲军都点检:赵匡胤

    副都点检:慕容延钊

    都指挥使:石守信

    都虞侯:王审琦

    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都指挥原是李重进,被赶到扬州去了)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

    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

    殿前、侍卫亲军,共计十五万精锐禁军,全被赵匡胤掌握住了,加上其他听他话的节度使,就有了二十万左右的兵力,足够和徐灏掰掰手腕了。

    十二月十五日,赵匡胤以皇帝的名义,向徐灏索要战马,这也是在试图。

    徐灏回信说可以给,但是需要赵匡胤来长安自取。

    两人睁大眼睛,隔空恶狠狠的瞪着对方。

    十二月二十日,徐灏在延州召开了关门军议。

    在座的有孟浮生、曹彬、高怀德、潘美、刘明德、野利桐、萧珀等军方人员,赵普、薛正等内政官员,还有梁朝辉、司全忠等新兴的工商资本,皆是徐灏的心腹。

    大家每个人都是兴致勃勃,因为他们知道徐灏要做什么,一旦成功,就是开国元勋,封侯拜相不在话下。

    墙上挂着巨幅中原地图,孟浮生手持小木棍,指指点点,首先介绍了一下现在局势。

    “朝廷精兵皆在大梁,我军若出潼关,我们预计主要战场在洛阳府左近,理由有二”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