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你乃贵校文学社之精英,少司命有一事相求,可否应允?”莫离的语气恳切至极,仿佛那是他此生最为重要之事。“何事?但说无妨,少司命定当竭尽所能。”杜心蕊爽快应道,其声如黄莺出谷,清脆悦耳。“你可晓得有一部书,名曰《花样年华》?”莫离轻声问道。“嗯,略有耳闻,不知有何不妥?”杜心蕊面露好奇之色。“少司命欲创作一部有关大学校园之书,你能否凭借你在文学社之关系,为少司命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呢?”莫离道出心中所求。“具体是哪些方面的资料呢?”杜心蕊追问道。“譬如文学社中那些精妙之文,那些趣闻轶事,那些创作素材,皆可为少司命所用。”此语恰似一阵和煦春风,轻柔拂面,令人感受到对方的热忱与善意。而“好的,举手之劳。”则如潺潺流水,自然而流畅,仿佛此事于他而言,易如反掌。“未曾想你竟是个心怀理想之文学青年?”杜心蕊此言略带调侃之意,似对他的文学梦想颇感讶异。然而,他的回应却如泰山般沉稳:“在这索然无味的生活中,少司命们总需寻觅些许有趣之事,方能为这平淡之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此语不仅表达了他对文学的挚爱,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独特态度——即便生活略显无趣,亦要奋力探寻其中之乐趣。当杜心蕊言“你这句话让少司命想到了某个欧洲电影里的台词”时,他即刻回应道:“是吗?少司命敢以人格担保,此句乃少司命之原创。”其语气坚定如磐石,令人不由得信以为真。而杜心蕊的笑声,恰似那春日暖阳,温暖而明亮,似乎在为他的自信与坚持喝彩。
最终,值得一提的是杜心蕊会借用寝室里同学的电脑,如一位忠诚的信使,将文学社里的佳作定期传递给莫离。而莫离也会把自己的部分文字视作珍贵的礼物,让杜心蕊点评斧正。这种交流方式虽稍显陈旧,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着纯粹的文学气息,仿佛他们是两位心有灵犀的笔友,通过文字的桥梁,分享着彼此的奇思妙想和细腻情感。谈论文学的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相比之下,谈论生活的时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两人近在咫尺,却偏偏钟情于通过网络或书信的方式来交流。莫离对此有着独特的领悟,她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恰似那曲径通幽处的一缕阳光,虽然特别,却让他们的心在不知不觉中越靠越近。他们宛如现代校园里的一对“古代人”,在周围的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在旁人眼中,他们的交流方式独树一帜,恰似那高山流水遇知音,与那些追求快餐式速食爱情的人截然不同,更似那细水长流般的情感,宛如水墨画中温婉的女子与清白的秀士。这种感觉恰是莫离梦寐以求的,她渴望自己的感情能如那陈酿的美酒,愈发醇厚而深沉。而杜心蕊,似乎只是在不经意间,如同那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与莫离完美契合。莫离是一个情感充沛且富有想象力的人,他常常会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以杜心蕊为蓝本,洋洋洒洒地描绘出一篇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中,不仅有他对爱情的无尽幻想,更有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宣泄。
他的写作技巧犹如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文字优美如潺潺流水,细腻似丝丝春雨,能够将读者带入到他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之中。然而,尽管他的作品质量堪称上乘,但他却从未将这些文章如飞鸟般投递出去。相反,他把它们编织成了一个精美的集子,取名为《以爱情的名义》。这个集子对于莫离而言,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意义非凡。每当他有新的想法或感受时,他就会如蜜蜂采集花蜜般在集子里记录下来。这并非是为了谄媚世俗或追逐功利,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娱自乐。正如集子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他只是想“以爱情的名义”,用文字来描绘自己情感的轨迹,见证自己的成长与蜕变。对于莫离来说,写作是一种情感的喷涌和倾诉。他用如火焰般炽热的真挚情感去书写,而非为了迎合大众读者的口味。这种写作方式让他的作品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也让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沐浴春风般得到了内心的满足。在青春年少之时,能够书写这样的篇章,无疑是一种如梦幻般美好的体验。然而,现代的学生们似乎已经忙碌得如同陀螺一般,无暇顾及这样的事情了。他们被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