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头版评论:“为‘文化新声’《龙JUMP》说句公道话!兼斥某些媒体狭隘排外之风”。
文章一改之前准备好的批判口吻,转而写道:“《龙JUMP》在港创刊以来,以其独特的漫画风格和营销策略,迅速打开市场,吸引大量年轻读者,为沉寂的港岛漫画界投下了一颗石子。
其运作虽有不足之处,但作为创新尝试,其探索精神值得肯定。
小林天望先生身为侨商,扎根港岛创业,其奋斗历程,亦是港岛狮子山精神的体现。
对于市场新事物,媒体应有包容之心,对其经营者个人,更应秉持客观公正,而非肆意污名化,乃至捏造耸人听闻之传言,此风不可长!
某些媒体巨头抱残守缺,惧怕竞争,联手打压新兴势力,动辄扣上‘毒害’‘阴谋’的大帽子,其门户之见、排外之风,才是对港岛多元自由开放精神的最大伤害!”
《文汇报》则在要闻版刊文:“莫让舆论寒了创业者的心!——谈港岛媒体对小林天望及《龙JUMP》的不公待遇”。
文章更加直白:“连日来,港岛某些主流媒体对小林天望先生及《龙JUMP》的报道,充斥情绪化攻击和未经证实的揣测,缺乏媒体应有的理性和建设性,呈现出令人担忧的‘舆论绞杀’态势。
这种风气,根源在于既得利益者对市场格局被打破的恐惧,以及对非英籍成功外来者的天然排斥。
营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
动辄‘关门打狗’,排挤打压成功外来户,损害的不仅是小林天望这样的创业者,更是港岛自身‘海纳百川’的软实力基石。
我们呼吁媒体同仁,跳出狭隘视角,回归公正客观的新闻本位。”
《新晚报》的评论标题更犀利:“是谁在害怕《龙JUMP》?”。
这几篇立场鲜明、调转枪口的文章一登出,如同在烈火烹油的舆论战场里,又浇了一瓢滚烫的热油!
《星岛日报》编辑部内,总编看着送来的左派报纸,冷笑连连:“嚯!这帮亲共的报纸跳出来唱红脸了?
想拉拢那个东洋小子?
演得还真像那么回事!
以为别人看不出来他们的伎俩?
哼,想趁机收买人心罢了!
可惜啊,小林天望这次得罪的是我们整个港岛的报业,就凭他们那几支笔,保得住?”
《东方日报》的记者更是,在当天下午跑马地的酒吧里嗤笑:“嘁!什么开放包容?
装什么国际主义战士?
左派报纸那点小心思谁不懂?
还不是想借小林天望当敲门砖?
拉拢过去当个工具人使唤?
天真!现在谁不知道小林天望是众矢之的?
他们贴上去,也不怕沾一身腥?
等着看戏吧!
看他怎么死!”
《明报》某位专栏作家,则在私人聚会上摇头:“此举倒是‘符合’左派的一贯统战做派,但选在这个风口浪尖,未免显得功利性太强,吃相有点急。
而且…未免太刻意了些。
难道真指望一个日本人被他们感动?
不过是在这场舆论混战中又增添了一个搅局的角色罢了。”
普通市民的反应也更加分化。
有的觉得左派说得挺有道理,媒体确实太霸道;
有的则觉得左派不过是在找理由拉拢人,目的不纯;
那些坚定的《龙JUMP》粉丝则大感快意,认为终于有“大报”出来主持公道了。
左派报纸的逆势发声,和右派媒体的持续炮轰,这两派看似对立却又共同炒热了新闻的报道,很快被整理成简报,送达了港督府。
港督府的书房里,麦理浩爵士放下手中的报告摘要,又拿起那几份反差巨大的报纸看了看,脸上露出一抹深长的笑意。
连眼角深刻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仿佛看到了什么极为有趣且令人愉快的场面。
他端起精致的骨瓷茶杯,啜了一口浓郁的红茶。
“亲爱的,你过来看看。”
他对坐在旁边沙发上看书的妻子笑道,“这场戏,真是越来越精彩了。
你看这些左派的报纸,居然高调地为小林天望站台喊冤,真是‘雪中送炭’啊!”
麦理浩夫人放下书,拿起丈夫递过的《大公报》看了看,也笑了:“他们一贯如此,不是吗?
总是想表现得更‘开明’、更‘包容’,抓住一切机会去拉拢看起来有用的人。
小林天望现在是众矢之的,他们觉得是个机会?
想把这孤立无援的日本人拉到自己温暖的怀抱里?”
语气带着一丝淡淡的讥诮。
“ Exactly!(一点没错!)”
麦理浩语气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