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陈嬷嬷是太后身边的人,勋贵家的女眷就算是心里头舍不得钱,也很不痛快。
但依旧还是拿了些钱出来。
但有些清正直臣家的女眷,心里头难免就有些意见了。
尤其是陈嬷嬷和王夫人上门,到了十五皇子府的时候。
十五皇子妃正在家中宴请一帮子文官的夫人。
听说了陈嬷嬷和王夫人的来意,十五皇子妃就很直接的耷拉了一张脸。
能够出现在这个聚会场地的人,家中大部分都很清贫。
因为丈夫不肯贪墨,所以自家的日子过得很紧巴巴的。
有人看了看十五皇子妃的脸色,明白了十五皇子妃不吭声的意思。
又看向上门来讨要的陈嬷嬷和王夫人,便直接开口道
“太后娘娘要修九重楼一事儿,不是还没定下来吗?”
她家的丈夫参与了上书,是激烈反对太后修建九重楼的那一派。
而且在座的官眷们,对于朝中的事情虽然没有办法插手。
但是多多少少也都明白一些。
有一个人发出了疑问,便是有不少的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
“事儿都还没有定下来,陈嬷嬷怎么这么巴巴的上来要钱?”
“修九重楼还差多少银钱?我来看一看,要是差的不多,大家伙凑凑也行。”
“这可不是凑一凑不凑一凑的事儿,你也知道我们家那一口子,压根儿就不同意修这个九重楼,说是劳民伤财的玩意儿。”
“我们家也不同意,若是让我们当家的知道,我凑了份子给太后修这个九重楼,回头就得休了我。”
“可不是呢嘛,昨儿晚上我们当家的才说了,太后身边的陈嬷嬷找了不少的人,我可不能跟着瞎掺和,毁了我们当家的一世清名。”
所有的人都知道,太后借着名目修九重楼,其实就是想要敛财。
毕竟以太后平日里的花销,她就算是私库再丰厚,大约也是有一些吃不消的。
但是所有的人都没有将太后的目的说出来,只抓着“劳民伤财”,“当家的不同意凑份子”说事儿。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没有一个人拿钱出来。
捐款这种事情就是这样的,如果大家都捐的话,那自己出一份子也没有什么。
如果不出的话,才会显得自己很奇怪。
但是大家都不捐的话,自己捐了,也会觉得很奇怪。
这几日,因为陈嬷嬷和王夫人的四处走动。
帝都城的风向隐隐地分成了两派。
似乎给太后捐钱了,就代表着助纣为虐成了太后一党
而不给太后捐钱的,则是清正直臣,具有不趋炎附势的良好品质。
眼看着舆论的风向,有点往不受控制的方向发展。
这倒是出乎了陈嬷嬷和王夫人的意料。
陈嬷嬷眼中带着厉光,看向十五皇子妃,
“十五皇子妃觉得呢?您可是太后娘娘的孙媳,不会也同这些人一般想法吧?”
十五皇子妃阴沉着一张脸,并没有制止众人。
这其实就代表了她的态度。
众人看向十五皇子妃,她开口道
“修建九重楼,本就是超越了我们能力负担的事情。”
“我等虽然是内宅妇人,但家中的夫君都在朝中做官,夫君们说不能做的事情,我们自然不能去做。”
工部研究过太后要修建的这座九重楼。
其奢华之程度令人咋舌。
如果要国库出钱建这座九重楼的话,国库是万万拿不出银钱来的。
关键是大盛朝本来就有祭坛。
如果要问天,或者是祭祀什么的,用原来的祭坛又不是不行。
为什么非得重新修一座九重楼?
除了是太后在想方设法的敛财,大家真想不出来有什么别的原因。
于是太后的这座九重楼,便愈发的让朝中上下觉得反感。
这几年因为白钰帝的身子骨越来越好,政治也越来越清明。
原先很多不敢发声的文人直臣,现在也敢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付大儒也终于不再是孤掌难鸣。
他在朝中也有了帮衬。
文人直臣的家眷们,在这帝都城内又自成了一派。
陈嬷嬷和王夫人今日上十五皇子府来要钱,就是捅了反对派的马蜂窝。
偏生陈嬷嬷和王夫人,还一点没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问题。
见十五皇子妃都不给太后这个面子,陈嬷嬷口气生硬的说,
“也不要你们捐多少,大家都是意思意思,这不还有纪家的出大头吗?”
十五皇子妃嗤笑,
“我当这么大一笔数目,这一笔银子一笔银子的凑,什么时候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