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视频通古代,开局盘点秦始皇 > 第293章 历史上的千古半帝!

第293章 历史上的千古半帝!(1/2)

    夜色降临,苏北继续刷起了下一个短视频,

    【历史上的千古半帝!】

    大明位面,永乐年间,

    奉天殿上,朱棣身着龙袍,负手而立,他的目光穿越重重宫阙,落在远处的天幕之上。

    那片天幕如同神秘的画卷,缓缓展开,上面似乎隐藏着无尽的秘密和奇迹。

    朱棣凝视着天幕,嘴角渐渐扬起,露出一抹笑容。

    他的笑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仿佛能穿透时空,直达那片未知的领域。

    “哈哈,这次的天幕又盘点起千古帝王!

    不知这千古半帝会不会是咱老朱家的皇帝?”

    朱棣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期待和自信。

    他相信,自己的家族中必定有一位皇帝能够登上这千古半帝的宝座。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位面,大清的紫禁城皇宫之中,乾隆帝也正注视着远处的天幕。.

    他的脸上同样布满了笑意,与朱棣的笑容遥相呼应。

    “哈哈哈!这千古一帝没有朕,这千古半帝朕是当定了!

    千古一帝做不成,千古半帝朕必然上榜!”乾隆帝手中轻摇着折扇,扇面上的山水图随着他的动作微微颤动,仿佛也在为他的自信助威。

    乾隆帝的笑声在宫殿中回响,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天幕,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赫然列于千古半帝之列。

    ......

    【“你是有过丰功伟业的帝王啊!你是老臣这一生都崇敬的圣人啊!

    圣人,你是怎么了?我们要25岁的四郎回来!”

    李隆基,声音苍老的说道:“朕老了!韶华易逝,你让朕怎么办?”

    煌煌大唐,是由你四郎而衰!

    此罪名,你就自己担吧!

    李隆基,“我造长安盛世,让大唐人口增至800余万户,余万口!衰在何处?”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据粗略通统计,这场历时7年多的变乱中,约有3000万人流离失所,安史之乱的源头,归根到底是治国者之失!

    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携部下史思明,以奉密诏讨伐当朝宰相杨国忠为名,从河北起兵反叛。

    72岁的唐玄宗携家眷亲信,在夜色中逃离长安。

    如此强大的帝国,几乎瞬间崩塌,叛乱者安禄山,恰巧是皇帝一手提拔宠幸之人。

    贵妃杨玉环,被推上了一条奔赴黄泉的不归路。

    威名一时的唐玄宗放弃了他的杨玉环,昔日繁花似锦的大唐,已是哀鸿遍野。】

    在大唐位面,

    李世民站在高楼上,极目远眺,目光落在遥远的天幕之上。

    他的脸上流露出深深的惋惜之情,仿佛对那个名叫李隆基的人充满了无尽的遗憾。

    “李隆基啊李隆基,你的前半生可谓是辉煌无比,缔造了开元盛世,让我大唐帝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

    然而,谁能想到,你的后半生却将这庞大的帝国一步步推向了深渊!”李世民叹息着说道,声音中透露出对李隆基的失望和痛心。

    他不禁回想起唐朝的兴衰历程,唐朝在李隆基的统治下曾经是如此强大,国力昌盛,文化繁荣,四方来朝。然而,正是因为李隆基后期的种种决策失误和放纵,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这场战乱给大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得国家陷入了动荡和混乱之中。

    “唐朝因他而强盛,却也因他而衰亡!”

    李世民感慨万分,“若是他能早死几十年,或许朕亲手创立的大唐便不会由盛转衰,而是能够继续保持繁荣,延续我李氏江山的辉煌。”

    然而,历史已经无法改变,李隆基的一生已经成为了既定的事实。李世民只能站在这里,望着远方的天幕,默默地感叹着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沧桑。

    在大明未灭的洪武年间,应天府内一片繁华热闹,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皇宫之中,朱元璋身着一袭明黄色的龙袍,头戴冕旒,正站在宫殿的高台之上,目光远眺。

    忽然,远处天边出现了一片奇异的天幕,散发着神秘的光芒,瞬间吸引了朱元璋的注意力。

    他微微眯起眼睛,凝视着天幕上所呈现的内容,神色之中渐渐浮现出满满的可惜之情。

    “这唐玄宗,早年可是创下了大唐开元盛世啊!”

    朱元璋微微摇头,语气中既有赞叹,又夹杂着惋惜。他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大唐,国力极为强盛,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那时的大唐,万邦来潮,四方臣服,各国使者纷纷前来朝拜,学习大唐的先进文化与技术,长安城内热闹非凡,尽显大国风范。”朱元璋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向往,对于这样的盛世景象,他感同身受,毕竟自己也正致力于打造一个繁荣昌盛的大明王朝。

    “然而,盛极必衰,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啊!”

    朱元璋的声音渐渐低沉,惋惜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