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篡明:从边军一队官开始 > 第332章 考成之法肃吏治

第332章 考成之法肃吏治(1/2)

    考成法乃是万历新政时期,张居正为整肃官场,推行的一套对官员们的考核、问责制度。

    其中将“立法限事,以事责人”为基本宗旨,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监察结构。

    以三本簿为基本制度,一份由地方官府造册、一份交于六科、最后一份则交于内阁。

    每年每月,由六科对地方官府交上的底簿进行核照,验证其真实性和进度。

    最后再由内阁下最终评定,决定官员的升迁奖赏和责罚。

    此法一经推出,大明朝这台陈旧的机器竟出人意料的快速运转起来。

    以至于整个万历朝初期,吏治达到了明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清明。

    当然了,任何事都有它的局限性。

    考成法能够成功推行和取得那么大的成绩,都离不开张居正的个人能力和铁腕手段。

    可惜万历十年之后,张居正去世不久考成法便遭到了废除。

    长时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不理政事,放任吏治腐败和宦官在地方胡作非为。

    以至于三大征吃完了一条鞭法留下的老本后,明朝情势整个急转直下。

    也因此,史学界常有明亡于万历的说辞。

    如今刘平所面对的情势,单一的考成法显然也不复完全根治吏治腐败的效果。

    权力只会对它的来源负责!

    若想摆脱人亡政息的窘境,需要让地方的百姓参与对权力来源的评定。

    纵使百年之后,地方百姓也许会被腐化的蛀虫蒙住了眼睛。

    但刘平如今想不到更好的方法,百年之后的事自有后人抉择。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若是百年之后百姓们真的抛弃了大汉,那便随它去吧……

    养心殿上,一直低着头沉思许久的刘平终于抬起了头,目光如炬的喝道:“拟旨!”

    小元子低头一招手,很快便有几个宫女搬来了笔墨纸砚。

    “从下月开始,恢复三本簿之制,由地方官府造底簿、第二份呈于九部、最终交于总理衙门评定!”

    “另外,造簿之时,地方御史台和大理寺需参与造簿的考校,最后由黑衣卫进行最后的调查”

    “对于官员的考校升赏,以政绩评定为主,但要新加入民间百姓的民调,若是政绩合格,但民调较差之人,不予升迁!”

    对于刘平的话,小元子一笔不少的记了下来,最后由刘平亲自盖上了玉玺之后。

    小元子这才好奇的问道:“陛下,不知这民调为何物?”

    “这民调嘛,自然便是此地官员在民间百姓口中的风评”

    “考校之时,由你黑衣卫派人下乡去考察民间,随机抽一百人参与评定,若是半数以上之人都对此官员评了甲,那这人民调便算是过了!”

    刘平没有任何的不耐烦与小元子解释,因为此事与负责调查的黑衣卫脱不开关系。

    聪明伶俐的小元子点了点头,随即若有所思的拱手回道:“陛下要如此行事,那黑衣卫在地方的探员人手却是大大的不足!”

    “人手不够那便去招,务必要保证民调的真实性,莫要搞些弄虚作假的事来,你自己人的考校,难道还要朕过问?”

    “陛下息怒,臣定不负陛下厚望!”

    刘平看着小元子惶恐的低头,这才满意道:“黑衣卫扩充人手,自然需大批银子,待会朕亲自手书一封交于总理衙门,特批三十万两给你!”

    “臣谢陛下厚恩!”

    “莫要多礼,既然事情已经定下来了,即刻便去办吧!”

    “臣遵旨!”

    目送身边的亲信太监离开,刘平的嘴角勾起了淡淡的笑意。

    对于民调之事,若是让地方官员去办,迫于对本地官员的畏惧,哪还有什么人说真话。

    让黑衣卫筹办此事,一是为了民调的真实性,而是为了参与民调的百姓不受打击报复。

    毕竟黑衣卫办事都是秘密进行的,而且还是随机抽选一百人。

    纵使地方官员再有权势,也不可能报复治下成千上万的百姓吧。

    刘平已将自己能做的做到了极致,剩下的事那便交给时间吧……

    一月有余,由总理衙门的散布的一封公文成功发于各地官府。

    朝廷要推行考成法的消息,让整个大汉的官员们是人心浮动。

    不少地方官员皆是在惶恐,因为他们在百姓的口中,名声并不算好听……

    与考成法一起传出来的,还有固安县令、县丞、主簿被枭首示众的消息。

    尽管在大汉新律之中,已经废除了斩首连坐等酷刑。

    但此事由皇帝亲自下令,黑衣卫下场督办的大案,并不属于常规的司法审判。

    因此,固安的三位主官的脑袋不仅被挂在了县衙门口。

    就连家人也被株连,三家皆被黑衣卫抄家,犯人亲眷沦为了贱民,只能在大汉干一些苦役之事,待到五年期满之后才能复得良民的身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