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儒家无法去让事物处于既刚又柔的,刚柔并济的一种现象。】
【儒家无法在做事情时,既让保守派高兴,又让激进派满意,于是他怎么做呢?】
【哎,他什么都不做不做就不错,不解决,不处理,和稀泥,各退一步,各打五十大板,不分对错,不辨是非,只为了息事宁人,所以他们的中庸之道,最后变成了昏庸,变成了无能!】
【这就是很多儒家人做事的方法。】
【那么,道家的中庸之道是什么呢?】
【是让你去解决问题的。】
【你既要让正方满意,又要让反方满意,你既要让受害者满意,你又要让犯罪者心服口服的伏法认罪,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而不是告诉受害者,你受害了,你也有问题,你先从自身想一想,你有没有先保护好自己,有没有把衣服穿的太暴露,有没有穿奢侈品牌才遭到了不法分子的觊觎,用阿三的话说,他们之所以要强行那啥,都是女人勾引的,正经女人为什么要穿的那么暴露....】
【中庸思想,从道家转到儒家的时候,儒家很多人无法理解道家的思维,他无法理解,怎么让正反两方都满意,怎么样极端有对立的事物都存在。】
【所以他们就来了一个把正反双方的利益都给损害了,让正反双方各退一步,从而达到了一种折中的方案。】
【儒家还自鸣得意的把这叫做:儒家的中庸之道!】
【这就是扯淡呀!】
【孔子都对这种中庸之道进行了批判,孔子说真正的中庸之道,很少有人能达到,因为大部分人把中庸之道都理解错了,理解成了腐儒推崇的那种中庸。】
【那种中庸不叫中庸,它叫平庸,叫昏庸,叫无能!】
【他不是去解决问题的,他是去和稀泥的,他是去无原则的妥协的。】
【这种人在古代如果当了父母官,他对上面的命令是无法执行,对下方的子民是不负责任,他对上不能够承担责任,对下不能够履行义务。】
【这些人还得意洋扬着说自己是什么中庸!】
【你觉得他们中庸吗?】
【中庸是什么?中庸是解决问题,在古代作为一个父母官,在朝廷的命令前面,他要维护王朝的统一和责任。】
【对下,他要负责百姓的衣食住行,保护百姓的基本权利。】
【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既要对子民负责,又要对得起朝廷,而不是既对不起子民又对不起朝廷!】
【所以把中庸看作是折中的,把中庸理解成为找一个中间值的,通通都是儒家的糟粕!】
【所以西方的那种所谓中道思想,那其实也是糟粕!】
【西方人自己都不用,有人还用他碰瓷道家的中庸之道,也是够够的了。】
【这种中道思想,他对于指导人在现实中的生活毫无意义,反而让人失去了自己鲜明的人格色彩。】
【谁跟你说中庸的人就会显得很平庸呢?】
【真正会用中庸的人,反而会释放出超越于常人的人格魅力,会有非常鲜明的人格色彩。】
【那么什么叫真正的中庸呢?】
【中庸是道家的思想,道家为什么要提出中庸呢?】
【就是为了解决刚与柔并存的问题,他既要用刚的强硬,又要有柔的不易折断的特性。】
【从而达到刚柔并济,而不是要一个比刚软,比水硬,的烂木头。】
【这是不达标的。】
【用物理来表述,就是要找到一种材料,既外部绝缘,又在内部具有非常好的导电性能。】
【而不是让你变成,既不绝缘,导电性能又不好的废品,你这种东西是灭没用的。】
【懂?】
【这就是标准的,既要有要,既要极端不容的特性,又要极端共存的状态!】
【这才是道家真正的中庸之道,也是孔子理解的中庸之道,你这下明白,孔子为什么说,很少有人能做到了吧。】
【真正的中庸,理解都难,何况是做到。】
【如果我说了这么多,你都很难理解的话,我就说一个最容易理解的词语:求同存异!】
【哪怕双方的诉求是完全相反的,伟大的人,也可以提出一种解决方案,让大家都满意,这才叫真正的中庸之道,这才是真正的去解决问题!让争端存在,让合作共赢。】
【而不是跟儒家的糟粕一样,去逃避问题!把自己眼睛一蒙,看不见问题,就天下太平了?】
【所以,不要用儒家的糟粕去碰瓷道家的精华,更不要用西方的糟粕来碰瓷东方的学术明珠。】
【思想内核都是完全相反的啊!】
【道家的中庸思想,是要极端不容,又要极端共存。】
【而,儒家的中庸,西方的中道,把极端不容,变成了去一个中间制,成了既不极端不容,又不极端共存,完全就是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