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有了畜力拉动的重力锤,可以将这些铁矿石砸成黄豆粒大小,冶炼的速度和质量就提升了不少。
而有了水力工具之后,这些原本依靠人工或者畜力的破碎装置,就换成了水力动力,一般而言,只要水流没有断,可以昼夜不停地去进行破碎。
而且熊部落对原材料的处理一向很是看重,尤其是储备方面,在春夏季节河水溪水水流上涨的时候,河边便树立了十几个水力破碎装置,熊山还安排族人昼夜不停歇地破碎铁矿石。
即便是现在,冬季水流结冰,依靠春夏季节破碎的铁矿石碎粒的储备,熊部落的冶炼坊,都能支撑到明年开春。
光是熊洪自己看到的,在冶炼坊的院子里,墙边准备的铁矿石原料,就已经可以用堆积如山来形容了。
“还有就是对灰石的处理,要是没有这些灰石,我们也不能轻易地将这些铁矿石给融化,而且融化后的铁水,质量也不会太高。”
灰石,也就是石灰石,经过开采之后,会被放到炉子里进行煅烧,煅烧过后,就能得到石灰。而在冶炼的过程中,将灰石与铁矿石进行混合,一般按照铁矿石2,灰石1的比例,混合后,再放到高炉中,进行煅烧。
铁矿石中的一些杂质,会被灰石煅烧后形成的石灰给吸附,同时石灰和焦炭会产生的一氧化碳气体,会将铁矿石中的氧化铁给还原成铁,所产生的铁水速度快,质量也更好一些,锻打的时候,也能节省不少的时间。
“嗯,有了明观院的加入,不仅仅是你们冶炼坊,不少工坊的生产速度都提升了不少,很多原本困扰的问题,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虽然不能说完全解决,但至少让大家看到了解决的可能。”
提起明观院,熊洪还是非常满意的,从今年春季组建到现在为止,这还不到一年,解决的事情就涉及到多个工坊,让部落的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熊山自然也非常认同,毕竟刚开始在熊洪提出明观院的设想时,就是要求各个工坊都抽调一部分同时具备生产经验和知识水平的“熊部落教授”,共同参与进来。
而当初熊山所在的冶炼坊,由于熊洪的高度重视,经常来冶炼坊进行指导,所以有经验的匠人也多,加上冶炼坊的教授数量占比多,故而组建明观院的时候,冶炼坊抽调的匠人最多。
所以明观院一开始研究的重点,就是关于金属冶炼方面的难题。毕竟部落要想发展,首先得有各种信得过的工具,而这些好用的工具,大部分都是金属制成的,对铁、青铜的需求量极大。
“不错,族长说的很对,明观院的参与,给了我们冶炼坊很大的帮助,别的不说,光是木质轨道车和滚轴的发明和改进,就帮我们节省了很多畜力。”
熊山指着矿山所在的方向,面露得色,“冶炼坊里面,这些拉铁锭铜锭的平板车都用上了滚轴,从高炉区到破碎区,还有一小截木质轨道,虽然很短,但也有大用。不过木质轨道最好用的地方还是在矿山,今年铺好了轨道后,矿石直接就从山上运到了山下。”
木质轨道车和滚轴的使用,帮了冶炼坊很大的忙。以往冶炼坊需要的铁矿石或者煤炭,都是需要人力或者畜力从山上运送下来,不仅耗费劳动力不说,运输量还小,一个人一次只能运几十斤。
而今年开始铺设的木质轨道,搭配上牲口拉着的特殊轨道车,以及轨道车上滚轴的应用,让这个运量一下子就提升了很多倍,一辆车,满载的情况下,可以运500-800斤石头。
当然,考虑到矿山那种崎岖的地形,正常情况下,一辆车差不多只运送200-400斤左右的矿石。
“走,再去其他地方看看,这里好长时间没来,变化竟然如此之大。”
熊洪感慨非常,这里跟他印象中又小又原始的冶炼坊完全就是两个风格,现在勉强可以称得上颇具规模了。
整个冶炼坊,座落在部落围墙西北方、大概有个十里左右的一处山谷里,两侧是平缓的山坡,中间有一条溪流从中穿过,整个冶炼坊,通过一条三米宽的夯土路与部落的主要道路——丰收大道相连接。
冶炼坊面积很大,占地有五十亩,跟本部一样,修建了简单的围墙和栅栏,并依靠地形,做足了防御的准备。只不过墙高只有两米不到,宽度也小,主要就是用于防御各种野兽的误入。
整个冶炼坊内部,分成几个独立的小院子,为数不少,共有四个核心区域以及多个配套区域组成:高炉区、锻打区、破碎区和组装区,以及给族人居住的区域和就餐、学习的区域。
在破碎区和锻打区的中间,有一条人工开挖的水道,将山上的溪流给引了下来,并在水道两侧修建了蓄水池,并依托这个蓄水池,搭建了几部水锤、锻锤,作为冶炼坊其中的一个水力作坊,专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