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也逐渐摸索出了“写反字”的手法,再也不用将内容写在一张特制的薄纸上,然后反过来看透过来的字迹了。
另外就是之前对教材的大量印刷,也让印刷坊的整个生产工序变得清晰而有条理。
比如接到熊洪的印刷任务后,雕板坊的负责人,会迅速召集分散在各个工坊的匠人,并立马从木工坊取来提前制好的木板,然后根据所需要印刷的内容,进行分页。
雕板的匠人分到不同的雕板任务,进行雕板。
在雕板的匠人准备雕板的同时,纸张与调墨的匠人也开始做准备。因为印刷用的纸张和油墨,与书写用的不同,需要提前进行调制,故而在雕板的同时进行。
雕板搞好之后,便可以放到印刷坊里面了。这个步骤熊洪看过很多次了,就是将雕刻好的木板按照顺序放到印刷床上,然后沾墨,放纸,印刷,印刷完成后,取下来晾干,截止对背面进行印刷。
等纸张上的墨迹干燥之后,就会送去裁剪、装订。而这一切,印刷坊的匠人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故而对他们来说,几乎称不上什么有难度。唯一需要的,就是时间。
这段时间印刷的压力也比较大,故而整个印刷坊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毕竟一百多人在里面干活,热闹的很。
“所以你看,即便这种雕版印刷技术看起来看似简单,但涉及到的流程太过复杂,你说,靠那些饭刚刚吃饱的部落,能完成这样的技术和生产吗?”
熊洪拍了拍熊木的肩膀,“只有熊部落有这个能力完成,你记住了,这需要整个部落的支持。”
“这样生产出来的书册,你觉得,要卖给他们多少钱才合适?”
现在各个部落,对熊部落的产品有种迷之信任,只要是熊部落推出的东西,不管对他们而言有用与否,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买买买”,只要自己部落有粟籽或者其他物资,基本上都会这样。
这些书册自然也是如此,而且喜欢这些书册的,基本上都是这些部落的族长、巫师们,他们自然能明白熊部落这些书册的重要作用。即便熊部落不把技术类的书册放在其中,光靠一些“教材”,就已经让这些部落趋之若鹜了。
去年以及今年带到各个部落的书简就是这样的受欢迎。
“这个我倒是没有算过,不过我觉得,一册书至少要50铜币吧?”
熊木有些犹豫,为了印制这些图书,整个明观院、木工坊、印刷坊、油墨坊等部落工坊,全部都动了起来,光是印刷坊,就有一百多匠人投入其中,按照一个人一个月20铜币的补贴,这些人员的费用,就需要近2500枚铜币。
然后就是材料,印刷坊各个生产环节需要的耗材,对其他部落来说,几乎是难以承担的,即便是熊部落,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印刷用的纸张,现在熊部落还没有售卖的打算,但按照熊木等人的计算,从原材料准备到纸张最终生产出来,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算上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每一百斤纸浆,基本上都需要花费100到200枚铜币。
而一百斤纸浆,差不多能生产五十斤纸,一张1.5米宽、3米长的纸,差不多就有4-5斤重,故而一百斤纸浆,只能生产出来这种大纸十来张左右。
平均下来,一张大纸,就需要20枚铜币,而这一张大纸,差不多只能裁剪50多张书页,平均每一页,就需要0.5枚铜币。
而一册图书,至少要用到20页以上。
“50铜币,这只是成本价,要想收回成本,至少要再加两成。”
熊洪摇了摇头,熊木还是胆子太小,这些书册,每一本不卖个88、128、168枚铜币,怎么能凸显与众不同呢?况且正如熊洪所说,这些真的就只是成本价。
0.5枚铜币只是纸张的价格,还有雕板的费用。
一块木板倒是不值什么钱,差不多2-3个铜币就能获得一块专用的雕板木板,但雕刻的时候才费时间,而且这玩意容易雕刻错误,只要错了一笔一个字,那整张雕板就废了。故而书册的每一块成功的雕板,背后都有几块报废的。
雕板两三天才能雕好一块,如果算成本的话,差不多需要50-100铜币一块。
然后就是油墨,一斤油墨也差不多只够印20来张大纸的,而一斤油墨的生产,更是价格高昂,需要40-50铜。
这还没有算上裁剪、装订以及印刷的过程,如果都算上的话,一册书,真的要接近50枚铜币的成本。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