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开局救下刘邦,竟成为历史权臣? > 第72章 回朝

第72章 回朝(1/2)

    苏云在洛阳待了两天,玩是没玩到什么,反倒是遇到了朝廷中的故人。

    袁盎。

    苏云现在算是准备重新入朝的人,目前和平民百姓没什么两样,自然没资格上前去见袁盎,只是远远地打听到的。

    原来是匈奴人又入侵了,现在正是朝廷培养骑兵的关键时刻,刘启并不想动兵,于是派袁盎为使者,前往匈奴和谈。

    凭苏云和匈奴人多年交战的经验,这匈奴人怕是不可能那么容易就接受和谈。

    大汉大规模养马的消息,苏云是知道的,当时苏云还写信给程娄,趁着朝廷有政策支持的时候,让他再开一家马场。

    刘启这孩子虽然有时做事太过冲动,但是做的很多决策,都符合大汉的长久利益。

    像削藩、提拔自己的亲信以区别朝中官员、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再加上这次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牧场、扩大养马规模,这都是长久有利于大汉的决策。

    不急于谋一时,而在于谋一世。

    自己离开朝中十年,这十年内也不知道发生了多少事情,必须赶紧回朝了

    苏云又重新雇了一辆马车,给了他足够的钱,让他务必以最快的速度赶往长安。

    —————————————

    长安。

    这些年贾谊倒是轻松的很,两眼一睁就开始乐,每天都合不拢嘴的那种。

    主要是刘彻这孩子太聪明了,太子太傅这一职,几乎都不用下什么功夫,教一遍这孩子就学会了。

    唯一会让贾谊觉得头疼的呢,就是刘彻这孩子有些偏科,对道家的学术并不感兴趣,对儒家的学术特别感兴趣,而且学得特别快。

    这孩子似乎到道家没有感觉,贾谊不止一次和他聊过,可一点用都没有。

    刘彻不仅喜欢儒学,而且未来登基后,还想以儒学为国家的治国理念。

    每次聊到这方面,贾谊就会尽量开口压住他的想法,或者直接简单粗暴地堵住他的嘴。

    倒不是说道家学说多么重要,而是大汉自开国以来,一直采用道家的治国理念,主张无为而治,经历了那么长时间,整个社会风气已经习惯了。

    朝中上下、外戚宗亲中,除了极个别尊崇儒术以外,其他的大多数人都是学习道家的门派,信仰道家的学说。

    皇帝、太后、朝中百官都信仰道家学说,刘彻这时候说这种话,对他的太子之位可是很不利的。

    儒家在朝中根本没有根基,刘彻要是学不好道家的理论,仅凭儒家的理论根本治不了国。

    像贾谊这种精通百家学说的人,对儒家的了解都知之甚少,更何况其他人呢?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儒家的治国思想本来就不适合战乱的时代。

    先是春秋战国几百年的纷争,再后来是秦的短暂统一,后来又经历楚汉之争,近几年,国家才暂且稳定了下来。

    更何况,中间秦朝还曾焚书坑儒,致使儒家的许多思想被付之一炬,出现了文化的断层,现在儒家剩下来的文书典籍,已经屈指可数了。

    刘彻要是想全面改制,怕是任重而道远啊!

    不过,这也不是贾谊该多想的,毕竟贾谊年纪也不小了,而刘彻还年轻,有一定的进取之心,还是很正常的。

    —————————————

    真正头疼的人,其实是刘启。

    朝中形势变化莫测,近来刘启的身体也不大好,说不定哪天就突然驾崩了,连后事都来不及解决。

    其实刘启的身体在七年前就不行了,只不过被栗姬一激怒,再加上吃了云伯给的丹药,这才让刘启重新活了过来。

    说实话,刘启现在真的很信这些,主要是这丹药真的太管用了,这几年的时间里,刘启都生龙活虎的,完全不像是一个被病痛折磨的人。

    直到近几个月来,刘启才开始又有些力不从心,大概是丹药的治疗效果到了。

    刘启现在真的很头疼,有许多事情等着去办,可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越堆越多越堆越多,到现在都有些干不完了。

    “唉……!”

    恰在这时,守宫门的卫兵走了进来。

    “陛下,门外有个年轻人,持太祖的令牌说要见您。”

    太祖的令牌?

    这是太祖年间荣誉的象征,当年刘邦为了赏赐那些随他开国的好兄弟,特地给了他们这块令牌,出示这令牌,任何人任何时刻都不得阻拦,可以直接面见皇帝。

    刘邦定下这条规矩后,后来的刘恒、刘启也都是如此,将自己朝的令牌赏赐给那些在朝中立下大功的臣子,以示恩宠。

    但因为是太祖年间赏赐的,卫兵拿不定主意,只得进来请示刘启。

    可在刘启的印象里,有这令牌的人几乎都死光了啊!怎么可能还有人拿着这令牌进宫面见自己?

    “让他进来吧,朕倒看看,究竟是谁敢拿着这令牌来面见朕?”

    刘启根本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直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