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家父崇祯不听劝,开局秒变太上皇 > 第252章 大军到达嘉峪关

第252章 大军到达嘉峪关(1/2)

    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话一点不假。

    李定国他们要从四川出发,向西征战,其难度可想而知。

    且李定国所部的行军路程,相较于第十兵团的卫时春要远上许多。

    不仅路途遥远,那蜀道更是崎岖险峻,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地势复杂多变,处处暗藏艰险。

    孙传庭深知其中的艰难,故而才有此一问。

    朱慈烺目光坚定的说道:“李定国他们刚刚归顺朝廷不久,目前其他地方暂时并无战事,让他们随军西征,在战场上历练一番,也算是以战代练。

    既能提升他们的实战能力,又能增进对朝廷军队作战模式的熟悉程度,可谓一举两得。”

    孙传廷赶忙躬身称赞:“陛下圣明。”

    其他大臣见状,也纷纷跟着齐声喊道:“陛下圣明……”

    朱慈烺微微点头,说道:“既然各位爱卿都没有异议,那么此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大家务必迅速将各项事宜落实到位,切莫耽误了西征大军的作战行动。”

    “臣等遵旨,臣等告退……”

    大臣们齐声应道,随后赶忙各自奔赴岗位,忙着执行皇帝的命令。

    朱慈烺则独自留在御书房。

    仔细回想自己安排的这一切,反复审视,看是否还有什么遗漏之处?

    朱慈烺之所以调李定国出战。

    实在是看中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卓越才能。

    李定国足智多谋,每临战事,总能冷静分析局势,想出奇谋妙计,令敌人防不胜防。

    同时他又勇猛无畏,冲锋陷阵时身先士卒,宛如战神下凡,总是让麾下将士们士气大振。

    而卫时春虽能力相对普通,独当一面的能力相对不足。

    但第十兵团驻扎之地距离敌人侵犯的边境最近,且其麾下有不少蒙古仆从军。

    此次犯边的东察合台汗国,作战风格与蒙古人相近,让熟悉蒙古战术的蒙古仆从军去应对,或许能更得心应手。

    因此,朱慈烺才决定首先派第十兵团出战。

    不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又将李定国派过去,为这场战役加上一道坚实的保险。

    朱慈烺思索良久,觉得大致部署并无大的问题。

    眼下也只能等待后续的消息传来了……

    ……

    宣武伯卫时春长期驻扎在银川。

    作为一方将领,他深知了解驻地周边情况的重要性。

    当初他们入驻银川地区后,便对当地进行了全面清理。

    经过一番征战,漠南蒙古的势力,要么被明军歼灭,要么仓皇逃窜,剩下的蒙古部族,也都纷纷归顺了朝廷。

    如今明朝大军更是一路势如破竹,杀到了乌兰巴托。

    而乌兰巴托此时属于喀尔喀蒙古汗国。无论是漠南蒙古,还是喀尔喀蒙古汗国,在明朝大军的强大攻势下,都只能望风而逃。

    所以卫时春他们驻扎在此,北方已无后顾之忧。

    而而唯一有可能构成威胁的,便是西边的敌人了。

    因此,当东察合台汗国出兵犯境的消息传来,卫时春第一时间便知晓了。

    若是换做以前的大明朝廷,卫时春遇到这种情况,大概率会按兵不动,只需将消息如实汇报上去即可。

    毕竟带着那些战斗力堪忧的明军贸然出城迎敌,实在太过危险,躲在城里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但如今时代已然不同。

    天武皇帝朱慈烺雷厉风行,治军极严,各大兵团的战斗力早已今非昔比。

    卫时春心里很清楚。

    要是自己敢按兵不动的话,朱慈烺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他。

    更何况如今的明朝大军,经过一系列改革与训练,战斗力强得惊人。

    于是乎。

    卫时春在收到敌人犯边的消息后。

    当机立断,立刻点齐三万精锐明军,还有三万蒙古仆从军出战。

    同时派人通知周边距离较近的蒙古部族,让他们大举出兵相助。

    随后他又迅速将情况上奏朝廷。

    只是他的奏折传递速度,远不及锦衣卫传递消息的速度快。

    所以,当卫时春收到锦衣卫传来的消息时,他已然带领着三万精锐和三万仆从军,抵达了酒泉地区,距离前线已然不远。

    而蒙古诸部对卫时春的号召纷纷响应,各个部落出动的蒙古骑兵竟有八九万之多。

    如此一来。

    集结的兵力加起来已经达到了十四五万,这可比朝廷最初要求出动的兵力多了不少。

    卫时春心中不禁思索,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派李定国过来吗?

    卫时春相信天武皇帝朱慈烺收到他的奏折,了解到最新的兵力情况后,肯定会有新的命令下达的。

    所以,他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带领着大军继续向西挺进。

    事实上和他猜测的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