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广州府改为南都,为南方的行政中心。
南都暂辖两广行省、交趾行省、琼州行省、台湾行省,以及南洋七个行省。
行政体系,还是以五院为首。加上十三个部级单位,共同治理十一个行省。
对于民政治理,王成也只把握大致方向。不是原则问题,就是五院协商处理。
确保王成的权威。
每个行省的总督、总办、总长,三个主要官员,由王成直接任免。
军队六个部级单位,独立于政治之外,由大帅府直接管辖。
参谋部主管兵员训练;国防部主管兵员调动;政治部保证军心稳固。
军需部、后勤部、兵备部,保证兵丁的装备、物资等。
行政官员,各个师团武官,管辖整个大明国。
而明教教中职务,高于行政职务。
这也是王成的高明之处,只需任命亲信担任教中职务。
通过管理明教,来管理整个官僚体系。
不管是行政人员,还是军队武官,王成都是最高领导。
若是有人犯了事,律法要是无法处理。明教的教规,足以弥补这一缺陷。
毕竟是建国,在形式上还是极为的隆重。
随着第一面旗帜,在南都中央广场升起。整个南都的街头,到处都是大明的新式旗帜。
国旗比例为三比二,在国旗的一角太阳和月亮相拥,形成一个明字。
在图案边,又围绕四个小星星。星星代表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共同拱卫大明国。
国旗整面红色,图案则是黄色的刺绣。
王成是大明国的大明王、大元帅、明教教主。
在百姓心中,更是神一般的存在。
或许王成让他们获得新生,百姓从心里感激。相比于中原的水深火热,在王成的地界犹如天堂。
现在王成建立大明国,百姓也有极强的归属感。
许多百姓奔走相告,相互诉说着喜悦之情……
大西军中军帅帐。
主位坐着一个,年过四十的大汉。能坐在大西军主座的人,非张献忠莫属。
张献忠满脸长须,身穿五爪龙袍。虽建立政权不足一年,但皇家派头十足。
四个婢女站在身后,两个太监在一旁小心伺候着。
张献忠虽满脸正经,但坐姿也极为端正。
但多年沉淀的匪气,加上明亮的眼睛。看起来总觉别扭,虽有帝王的装扮,没有帝王魂。
张献忠能从一介平民,到如今割据一方,也足有自傲的资本了。
此时的张献忠,可谓意气风发。手下几十万兵丁,大小一百二十个营。
四个义子掌管七十个营,张献忠独领五十个营,为自己的御林军。
此次出兵四川,除了想扩大地盘,也为了报复四川。
在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第一次入川,被秦良玉等人杀的狼狈而逃。
这一次带几十万大军入川,哪有不报复的理由。
只是刚入四川,就听闻王成自立的消息。张献忠便召集几个义子,到中军大营议事。
张献忠能有如今的成就,几个义子功不可没。
称帝之后,张献忠也是大方,将几个义子都封王。
分别是,平东王孙可望、平西王艾能奇、平北王刘文秀、平南王李定国。
“王成小儿终于自立了,你们给老子说说,他会不会挥兵四川。”
张献忠开口便是脏话,眼神也是极为的犀利。先是扫视几个义子,随即又看向一众将领。
见没有人敢与之对视,这才满意的收回目光,漫不经心的扣掐手指。
孙可望率先回应道:“那个毛头小子不来罢了,要是敢来定让他有来无回。”
“我们现在有几十万大军,就是老营兵马也有十来万。就是一人一口吐沫,也能淹死那个小子。”
“哈哈……”
听艾能奇这么说,营中诸将肆意的笑了起来。
随着张献忠自立,整个大西军的军风也变了,变得极为的骄狂,更是目中无人。
唯有李定国、刘文秀二人,相互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担忧。
李定国正准备起身,却被刘文秀按住,并对着李定国轻微摇头。
二人的小动作,也被张献忠尽收眼底。
“定国、文秀你们有什么不同看法?”
听张献忠这么问,李定国按捺不住心中想法,当着在场众人说了起来。
李定国和王成年岁相仿,对于威震一方的王成,李定国时常拿来和自己比较。
不知不觉,对王成也是极为了解,也极为佩服王成。
王成能从一个屯兵起家,到如今的成就,非一般人可以相比。
就是和明太祖相比,也丝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