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时期,帝王们常常通过“征召”的方式来吸纳民间的贤才。对于那些声名远扬的隐士,他们更是会多次发出征召令,以此来彰显自己对人才的渴求。
徐麟便是这样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高洁的品行,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因此,地方官员将他举荐给了朝廷。
汉安帝在位期间(公元106年至125年),朝廷曾派遣使者前往会稽,征召徐麟入朝为官。使者带来了皇帝的旨意,授予他郎官或地方属吏的职位。然而,徐麟却以“志在山林,非慕荣禄”为理由,委婉地拒绝了这一任命。
在他的回复中,徐麟提到了“乱世不求仕,盛世不避世”这句话。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它暗示着当时的朝政处于混乱状态,并非是士人施展抱负的好时机。通过这样的表达,徐麟明确地传达了他不愿意卷入官场的态度。
尽管如此,地方官员并没有放弃劝说徐麟出仕的努力。他们多次前往徐麟的住所,试图说服他改变主意。但徐麟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为所动。
这种“拒征召”的行为,在东汉的隐士群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隐士们并非是消极地逃避尘世,而是以一种“不合作”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同时,他们也坚守着“独善其身”的道德追求,不愿意在污浊的官场中失去自我。
在拒绝征召之后,徐麟毅然决然地斩断了自己与仕途之间的联系,从此将自己的生活完全托付给了会稽深山之中的那片宁静天地。
他选择了一种被称为“耕读”的生活方式,将耕种土地与研读经典这两件事情紧密结合起来。所谓“耕”,就是徐麟亲自下地劳作,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垦、播种、收获。他不依赖他人的供养,完全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来维持生计。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安贫乐道”的真谛。
徐麟曾经说过:“一粥一饭,皆自耕而得,虽微末而心安。”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他对农耕生活的认同和珍视。在他看来,每一粒粮食都蕴含着自己的汗水和心血,虽然它们可能微不足道,但却能让人内心感到无比的安宁和满足。
而“读”则是指徐麟在繁忙的耕作之余,会静下心来研读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等。同时,他也对道家思想有所涉猎,尤其是东汉时期道家所倡导的“自然无为”观念,对他这样的隐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麟并不局限于对典籍的注解和阐释,他更注重将经典中的智慧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他常说:“学以致用,不必在朝堂。”意思是说,学问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朝堂之上,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应用。
由于徐麟学识扎实、讲解通俗,他的名声逐渐传开,周边的百姓以及一些失意的士人都纷纷前来向他求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以徐麟为核心的学术群体逐渐形成,人们亲切地称这个群体为“徐门学派”。与当时主流经学注重对经典章句的详细解释和考证不同,“徐门学派”更强调将经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以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注重个人内心的道德修养。
该学派尤其提倡“以孝治家”和“以和处乡”,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思想观念对会稽当地的民间教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当地的社会风气逐渐变得更加和谐、有序。
据地方志记载,徐麟的门生大多是普通的士人或农夫,他的教学并不区分学生的贵贱身份。只要有愿意学习的人,即使是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的平民百姓,他都会传授知识。因此,徐麟在底层民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他讲学的地方后来被人们称为“徐公讲堂”,这个名字一直流传至今。在今天的浙江绍兴,仍然有与“徐公讲堂”相关的地名传说,这些传说见证了徐麟及其学派在当地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徐麟的思想犹如一座桥梁,横跨在儒家和道家这两座巍峨的山峰之间。在儒家的领域里,他视“礼”和“德”为生命的基石,坚信通过自我修养和家庭治理,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他主张即使不踏入仕途,也应当以教育感化乡里,实现“化民成俗”的伟大价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在道家的世界中,徐麟则对“自然”和“无为”充满敬意。他认为人应当顺应天性,不被世俗的名利所束缚,只有与山水融为一体,才能真正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