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您听。”小糖突然抬头,示意身后的阿木。风穿过草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仔细听,竟像无数细碎的说话声。阿木侧耳听了片刻,眼眶慢慢红了:“是太婆们在说话呢。”
风里的低语越来越清晰。有林穗的声音,带着灶膛的烟火气:“熬糖要守着锅,火大了焦,火小了生,跟养孩子一个理。”有阿柱的粗嗓门,混着锤糖模的闷响:“当年跟你太婆抢糖铲,输了的人要多劈三担柴……”还有小穗的轻笑,像糖块落在瓷盘上:“念穗小时候总偷舔糖稀,被我敲了手心还哭……”
小糖的女儿被风逗得咯咯笑,小手在风里抓着什么。阿木把孩子抱起来,指着甜草田远处的风车:“看,那是太爷爷用你太婆的旧糖模改的,风一吹就转,转一圈,就把甜香送远一程。”
风车的叶片上,粘着层薄薄的糖晶,是历年风里的甜香凝结的。叶片转动时,糖晶折射出彩虹,照在秘藏坑旁的石碑上——碑上“糖心河”三个字已经被糖晶裹成了琥珀色,笔画里嵌着无数细小的掌印,有的深,有的浅,像串起来的星子。
村里的老人们说,这风是“甜魂风”,每年秋分前后都会来,带着历代熬糖人的声音。他们没走,真的没走。
剧情任务·风语辨识
- 每年秋分,“守糖人”需带领全村人在甜草田静坐,记录风里的低语内容,按辈分整理成《风语录》。若当年未辨识出三位以上祖辈的声音,需在祠堂供奉三锅新熬的糖,日夜不熄,直至风声重现。
- 孩童需在风里辨认出自己直系祖辈的声音,方可参与次年的熬糖仪式。小糖的女儿需在三岁前认出念穗的笑声,否则需由母亲用母乳混合糖浆,每日涂抹其手心,直至掌心浮现淡粉色的糖纹。
秘藏坑的土被翻新时,小糖挖出了个陶罐。罐口封着红布,打开的瞬间,甜香喷涌而出,竟在阳光下凝成了人形——是个穿着蓝布褂的老太太,正用糖铲搅着锅里的糖浆,侧脸的轮廓和祠堂画像里的林穗分毫不差。
“太……太奶奶?”小糖惊得后退一步,手里的新糖模掉在地上。
人形糖雾笑了,声音像化在温水里的糖块:“傻孩子,别怕。我是林穗,也不是林穗——是你熬的糖记着我,风把糖香吹聚成了形。”她抬手拂过小糖的额头,指尖带着温热的焦糖味,“你熬的糖太急了,火没压住,才让我显了形。”
小糖这才发现,自己今早熬糊的糖渣就堆在秘藏坑旁,焦味混着甜香,竟成了唤醒“糖影”的钥匙。他想起《糖经》里的话:“糖记魂,火引形,心诚则见故人。”
接下来的几日,村里陆续有人见到了“糖影”。阿木在修理风车时,看见阿柱的糖影蹲在车下,指点他如何调整齿轮:“这里得垫块糖渣,当年我跟你太婆试过,能减少磨损。”小石头的媳妇在揉糖团时,撞见小穗的糖影在面团上按出个掌印:“记着,甜要藏在芯里,外面裹层微苦的麸皮,才耐嚼。”
最奇的是小糖的女儿,她总指着空摇篮笑,说太奶奶念穗在给她摇糖铃——摇篮里果然有串用糖稀做的小铃铛,是念穗当年的手艺,不知何时被糖影放在了那里。
但糖影并非总能显形。有次村里的后生熬糖时偷工减料,想快点出糖,熬出的糖又硬又涩,任凭怎么呼唤,风里只有焦糊味,连半个人影都没聚成。
剧情任务·糖影召唤
- 召唤糖影需用“诚心糖”:选当年第一茬甜草榨的汁,混合召唤者的血(一滴即可),慢火熬足十二个时辰,期间需不断默念祖辈事迹,不得分心。若糖熬成琥珀色且无气泡,即为“心诚”,可引糖影现身;若熬成焦黑色,需罚熬“苦糖”(加黄连粉)三锅,分赠村民,以悟“甜从苦来”。
- 糖影现身时,需记录其言行,补充进《风语录》。若糖影指出熬糖技艺的缺陷,需当日改正,次日重熬,直至糖影点头认可。甜草田的边缘,长出了片奇怪的草。它们的叶片上布满细小的纹路,凑在一起看,竟像《糖经》里记载的“掌纹密码”。小糖蹲在草旁,用指尖蘸着露水,顺着纹路画了画——画出的竟是林穗的掌印轮廓。
“这是‘记纹草’。”村里最老的长者颤巍巍地说,“《糖经》补卷里写过,每代熬糖人埋在土里的信物,会顺着甜草的根须,在新草叶片上留下印记。你太奶奶念穗埋的乳牙,就在这片草下。”
小糖用林穗传下的铁铲小心挖掘,果然在草根处挖到个小布包,里面是颗乳牙,牙釉质上还留着当年念穗用糖汁画的小记号。布包旁的泥土里,甜草的根须缠绕成网,网眼的形状正好是历代掌印的缩小版,像张刻在土里的族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神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