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是简单的称号,而是一种跨越国界、种族、时代的身份认同。每年的秋分,全球会同步举办“甜味接力”活动:从新西兰的使者开始,他们将新熬的糖液注入特制的管道,通过跨洋的甜味网络,传递到澳大利亚、亚洲、欧洲、非洲,最后抵达美洲,完成一场跨越24小时的甜味旅行。
在肯尼亚的甜味学校,孩子们学习的第一门课不是数学也不是语文,而是“如何分享甜味”。老师会分给每个孩子一块糖,要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甜——可以是和同学交换,可以是送给路人,也可以是用糖做诱饵,吸引小动物来亲近人类。
“甜味是有记忆的。”老校长在课堂上说,“当你把糖递给别人时,不仅是在分享味道,更是在传递善意。这种善意会像种子一样发芽,长出新的甜味。”
课堂上,一个叫卡玛的小男孩把糖递给了一只受伤的小猴子。猴子犹豫了很久,终于接过糖,塞进嘴里,然后用爪子轻轻碰了碰卡玛的手。这个画面被拍下来,成为当年“全球甜味记忆”的封面,下面写着:“甜味,是最好的语言。”在瑞士的甜味基因库,科学家们通过基因测序,找到了控制甜味感知的关键基因序列,并将其命名为“阿婆基因”。“这种基因在不同人种中都存在,只是表达形式不同。”首席科学家解释道,“它让我们对甜味有着天然的向往,也让我们天生懂得分享甜味。”
基于这个发现,他们研发出了“甜味疫苗”——一种能增强人体甜味感知的基因片段,注射后,即使是最普通的食物,也能尝出淡淡的甜。这种疫苗被用于贫困地区,让缺糖的孩子们能从简单的口粮中尝到甜味,从而更积极地面对生活。
“阿婆当年说,‘甜不是蜜,是心’,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科学家展示着研究成果,“当人尝到甜味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这种快乐激素能增强免疫力,促进社交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甜味确实在守护着人类的心灵。”
全球的甜味工坊仍在运转,只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糖品。挪威的使者用冰川水和海藻制作“海洋糖”,提醒人们保护海洋;亚马逊的使者用雨林里的野生果实做糖,倡导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使者则将传统的桂花糖与现代的3D打印技术结合,打印出各种造型的糖品,让甜味以更有趣的方式走进生活。
在杭州的桂花节上,林砚启动了“甜味不灭”全球直播。镜头里,阿婆埋下的糖砖被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小块,与新熬的桂花糖混合,重新塑形,做成10万颗微型糖砖,通过甜味网络,寄给全球每一位甜味使者。
“70年前,阿婆埋下这块糖砖时,或许只是希望甜味能多留一天。”林砚的声音透过屏幕传遍世界,“但今天,我们知道,甜味从来不需要‘留住’,它会自己生长,自己传播,在不同的土地上开出不同的花。”
她举起手中的糖砖,对着阳光,糖砖里的桂花纹路清晰可见,像一颗凝固的金色星辰。“这是阿婆的配方,是林溪的配方,也是我们每个人的配方——用善意做原料,用分享做火候,用时光做糖霜。只要有人记得,有人传承,甜味就永远不会灭。”
直播的最后,全球10万使者同时咬下手中的糖砖,清脆的碎裂声汇成一片甜蜜的海洋。镜头扫过一张张笑脸,老人的皱纹里淌着满足,孩子的眼睛里闪着星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却在同一个瞬间,被同一种味道联结在一起。
夕阳西下,各地的石碑被染成温暖的橘红色。在杭州,林砚将剩下的糖砖重新埋回土里,旁边种上了一株新的桂花苗。她知道,七十年后,当这株树苗长成大树,新的使者会挖出这块糖砖,像她今天这样,对着阳光,讲述一个关于甜味不灭的故事。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