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袁绍尸骨未寒,袁谭便迫不及待地以袁氏家主自居,开始发号施令。
青州本就是袁谭势力范围,如今沮授“荣升”青州别驾,此前又受袁绍遗命辅佐袁谭,袁谭自然对其礼遇有加。
而心腹临淄令王修,以及汪昭,彭安等青州系武将,也皆得袁谭大肆封赏。
不过......既然父亲袁绍过世,身在并州的二弟袁熙,远在幽州的四弟袁斌,于情于理,作为长兄的袁谭,也不得不命人前往告知一番。
最重要的是,袁氏的统治核心——邺城,如今依旧掌握在“河北派”的审配,逢纪等人手中!
即便三弟袁尚已逝,袁谭心中也并不认为“河北派”众臣,会轻易对自己这个新继位的“袁氏家主”俯首称臣。
可如今袁谭麾下“颍川派”的干将郭图已亡,另一重要心腹辛评又尚在邺城......
接下来如何稳定袁家局势,“镇住”二弟袁熙,四弟袁斌,甚至是审配,逢纪等袁家老臣,袁谭便只得求教于“托孤重臣”沮授。
沮授眼见袁谭权欲熏心,竟连父亲袁绍丧事都未处理完毕,便醉心权斗之事,不由暗自恼怒......但这位“大公子”若能顺利执掌袁家,偏偏又最有可能防止袁氏分裂......
念及故主袁绍遗命,沮授还是叹息一声,向袁谭提出了三条谏言。
其一,立刻挑选上好棺木,由袁谭亲自护送父亲袁绍遗体北上,归葬邺城,以示其仁孝之意。
其二,召二弟袁熙,四弟袁斌返回邺城吊唁。袁谭更可借主持父亲丧仪之事,激起袁家众人对曹操同仇敌忾之心,避免袁氏内部分裂。
其三,先主公袁绍溘然长逝前,袁谭只是代行袁氏家主之责,如今最多只算是名义上的袁氏家主。
若袁谭欲名正言顺继位,需向许都朝廷天子正式请封,承袭父亲生前的大将军之职,以及邺侯爵位。
但当下死敌曹操把持许都朝政,挟持天子,想必不会允诺此事,如此......便唯有暗中求助“盟友”徐州刘皇叔,凭借其汉室宗亲,当朝皇叔的身份,为袁谭上书表奏天子。
即便那曹贼从中作梗,依旧不允,只要有刘皇叔公开支持,袁谭甚至可以暂且“自封”为大将军,邺侯!
沮授不愧为昔日袁绍谋主,其深谋远虑,更兼颇为“务实”。
不过......袁谭听闻沮授让其亲自北上邺城,却不免心生怯意......
“公与(沮授)先生,非我不愿扶柩北上,亲自处置父亲丧事,实是审配,逢纪等辈昔日扶持三弟,今日想必也与我并非同路......”
袁谭在议事厅中来回踱步,面色阴晴不定,随后竟“语出惊人”道:
“况且,若二弟显奕(袁熙),四弟季彦(袁斌)不服我继承袁氏家主大位,与我刀兵相见,我恐为其所害......此事终究不妥!”
见袁谭如此“色厉内荏”,沮授不由顿足急道:
“大公......主公!值此袁氏风雨飘摇之时,主公既有本初公遗命,又有何人敢加害!若主公不亲自前往邺城,便是名不正言不顺,难以震慑袁氏群臣......”
“甚至二公子,四公子亦会对主公生出轻视之心......如此袁氏内部人心不稳,将来必有大祸啊!”
沮授一番苦口婆心劝谏,袁谭却依旧不为所动。
其心中一番权衡后,决定先命心腹王修代自己前往邺城,面见“颍川派”另一干将辛评,探明邺城虚实,再做打算。
不过,袁谭对沮授提出继续结好刘备,请其保荐自己继承大将军,邺侯之位一事,却是大为赞同。
当即命人备足厚礼,前往淮南寿春,与刘备再叙同盟之谊。
此后,赶往淮南的袁谭使者一番周折,才得知刘皇叔近日亲往庐江,为南下江东的霍骁筹措兵员粮草。
于是,袁谭使者只得马不停蹄,再往庐江而去。
数日后,庐江皖城外,一大片地势较高的田垄靠近一条水量尚可但水位较低的小河,一架结构庞大但设计精妙的木质器械,正在工官令黄月英的指挥下,由屯田军士紧锣密鼓地组装起来。
与此同时,当朝大司马刘备,其二弟庐江太守关羽,左军师诸葛亮,后军师刘晔,屯田校尉陈群等刘备军文武皆齐聚于此,饶有兴致地看着眼前的“稀罕之物”。
此时,江淮之地余寒消退,已渐入开春时节。
去岁冬雪较少,近来屯田校尉陈群正暗自发愁,唯恐今年开春播种不顺,影响主公在江淮的屯田大计。
所幸,此番主公带来了由诸葛亮,黄月英夫妇改良,淮南工官坊试制的新式农械——龙骨翻车!
“主公,诸位同僚请看!此物名为龙骨翻车,乃汲取古法,融汇墨家机关术与农工巧思改良而成。其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