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我去投皇叔,吕布直摇头 > 第367章 请君入瓮(下)

第367章 请君入瓮(下)(1/2)

    袁绍自挥军南下中原,便遭各地曹军奋力抵抗。

    西路袁熙率军攻克司州河内郡,河内太守魏种,名门望族司马氏相继归降。

    随后,袁熙却被夏侯渊,徐晃,荀攸等人阻挡于河东,虎牢关一线,再难有寸进。

    中路袁尚率军击破兖州白马,延津防线,攻克东郡,却又被曹仁,程昱等人阻挡于陈留北部。

    于是,袁尚采纳麾下谋士审配,逢纪献计,在陈留北面的乌巢故布疑阵,假装此地为袁军屯粮大营。

    意在引诱曹仁,程昱等曹军主力来攻,歼灭其有生力量。

    东路袁绍亲自统领的袁军,反倒比西路袁熙,中路袁尚进展更快!

    原因无他,身为青州刺史的袁绍长子袁谭,后续不断征调青州精锐兵马,大量粮草全力支援父亲。

    父子二人携手,以七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兖州的泰山,东平,济阴诸郡。

    镇守兖州的曹操大将于禁,与副将昌豨合计不到两万五千兵马。

    二人且战且退,分别撤至陈留东部的考城,济阳两地,互为犄角,据城死守。

    眼下,袁绍正驻扎于定陶,曹操未灭,袁军内部却已大起争执。

    起因是中路袁军统帅袁尚,见乌巢诱敌之计迟迟未见效,而大哥袁谭已辅佐父亲于东线连战连捷。

    袁尚,袁谭二人一向明争暗斗,各自觊觎袁家储位。

    如今,袁尚唯恐袁谭当真与父亲一道攻入许都,覆灭曹操,立下这不世之功。

    与心腹审配,逢纪私下商议后,袁尚竟将中路四万袁军交由审配统领。

    他自己则亲率一万精锐,赶往兖州定陶,欲与大哥袁谭争功!

    袁尚倚仗父亲宠爱“擅离职守”,袁绍居然并未责怪,反倒因手中八万大军沾沾自喜,自忖必破于禁,昌豨,直取许都。

    这数月以来,袁绍见曹操不断“退让”,一味收缩防线,甚至连其“老巢”陈留都已直面自家兵锋,不免骄横之心更盛。

    连最受其信任的谋主沮授,也因多番进谏,苦劝袁绍勿要“急功近利,孤军深入”,遭主公疏远。

    袁谭心腹谋士郭图,唯恐沮授劝动袁绍,坏自家主子袁谭“大事”。

    当即屡进谗言,污蔑沮授因好友田丰遭袁绍发配辽西,心生不满,不欲见袁绍直取许都,成就盖世功业,才屡屡阻拦,其心可诛!

    袁绍本就对沮授心生厌恶,当下又自命天下第一诸侯,骄横不可一世,竟欲听从郭图谗言,将沮授下狱问罪。

    幸亏沮授在袁军之中素有威望,随其征战的张合,高览等大将苦苦哀求,袁绍才渐渐作罢,只将沮授贬为军中粮官,前往已占据的泰山,东平,济阴诸郡征粮。

    郭图为人谄媚阴毒,自此又与张合,高览等人结下冤仇。

    不过......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袁尚每日陪伴父亲袁绍左右,事父尽孝,更讨得其欢心。

    袁绍已有意命袁谭留守,袁尚随其直取许都。

    如此一来,袁谭,袁尚二子更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让袁绍不胜其烦,大军也驻扎于定陶,迟迟未动。

    多年来,袁绍对袁谭,袁尚争权夺势,以及对支持袁谭的郭图,辛评等“颍川派”,支持袁尚的审配,逢纪等“河北派”诸事早心知肚明。

    自宠爱的幼子袁斌“自我流放”,避祸于辽西之后,袁绍最属意的继承人便是袁尚,只是......袁谭背后的郭图等人势力亦不可小觑。

    袁绍虽有多谋寡断的性格缺陷,却也沉浮宦海数十年,为一方雄主,眼下曹操未灭,袁绍并不欲袁家内部再起动荡。

    而一旦覆灭曹操,将那位汉室天子握于手中,袁绍自信袁家内外再无人敢违逆其意,届时立袁尚为储,不过是一句话之事!

    可惜田丰,沮授等老臣忠心耿耿,却未能体会袁绍一片“苦心”。

    至于审配,逢纪,郭图,辛评等人,虽也忠于袁氏,但眼下“各为其主”,袁绍对他们也不得不提防一番。

    思来想去,袁绍下令传新进投靠自己的司马家二子——司马懿前来议事,准备征询下他这个“局外之人”的意见。

    司马懿此时不过二十多岁年纪,却智谋深沉,性情隐忍内敛,其父司马防对年轻时的曹操有举荐提拔之功(洛阳北部尉)。

    曹操本欲投桃报李,征召司马防已成年的长子司马朗,次子司马懿入朝为官。

    司马朗奉命而至,司马懿却偏偏屡次称病,推辞不就,甚至假装风痹之症(类似中风,半身不遂等病症,即史书上说其“辞以风痹,不能起居”)。

    曹操暗中命人探听虚实,知司马懿是顾虑袁绍等外镇诸侯未灭,自己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乱世奸雄,多疑狡诈”的“恶名”,其不愿将司马氏一族命运,完全与许都朝廷“捆绑”!

    若是换作寻常人物,曹操早将其下狱治罪,或是暗中铲除,但司马防毕竟乃世家名门,又对自己有提携之恩,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