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觉得,无论自己是站在会议室里主持决策,还是像现在这样蹲在孩子身边听他们讲学习的烦恼,本质上都在做同一件事——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们的成长搭一块垫脚石。
博源去邻县的乡村学校考察合作项目。车子在泥泞的土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到了地方才发现,所谓的“学校”,不过是几排翻新的平房,操场上连像样的跑道都没有。但当他走进教室,看到墙上贴满的奖状,看到孩子们眼里对知识的渴望时,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校长是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握着他的手说:“博源同志,我们不缺想教好孩子的心,就是缺方法、缺资源。你们能来,真是把光送到咱山沟里了。”
博源的心被狠狠撞了一下。他想起自己刚毕业时,在乡村支教的那段日子。那时候条件更苦,却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因为每天都能清晰地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如今组织做大了,要考虑的事情多了,但那份“想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变好”的心情,和当年一模一样。
回去的路上,他给团队发了条消息:“明天上午开个短会,我们讨论下如何把乡村帮扶的方案做得更细些,比如先从给每个村小配一套‘移动图书角’开始。”
消息发出去没多久,群里就热闹起来。
何庆丰:“我联系下之前合作的出版社,争取拿到折扣价。”
李晓:“我去对接物流,看看能不能争取到公益运输渠道。”
王冰:“我组织志愿者培训下图书分类和管理方法,保证送到孩子们手里就能用。”
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文字,博源笑了。他知道,不管未来组织会发展到多大规模,不管自己和伙伴们身处哪个岗位,只要这份“为教育尽绵薄之力”的初心不变,他们就能在这条路上稳稳地走下去。或许会有新的挑战,或许会遇到更复杂的问题,但只要低头能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抬头能望见教育的星光,就永远有向前的勇气。
夕阳透过车窗,在他脸上投下温暖的光晕。博源轻轻敲了敲笔记本,在新一页的顶端写下:“初心,不在远方,而在脚下每一步的坚持里。”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