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成员们虽然疲惫,但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
王健团队迅速调整了工作重心。他们不再仅仅纠结于找出导致上传失败的“元凶”,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客户端在面对上传失败或缓慢时,更“聪明”地应对。
他们发现,现有的重试机制确实比较简单粗暴,固定间隔30秒重试一次,连续失败三次后提示用户。王健提出,是否可以引入“指数退避重试”机制?即重试间隔逐渐延长,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无效重试加剧服务器负担。更重要的是,每次重试时,是否可以尝试更换上传通道?比如,从tcp协议切换到Udp协议(如果支持的话),或者尝试连接不同的服务器节点。
同时,他们也开始研究分片大小的动态调整。之前,客户端采用的是固定分片大小(比如10mb)。他们猜想,对于不同网络状况、不同大小的文件,最优的分片大小可能不同。是否可以根据用户当前的网络上传速度,动态调整分片大小?网络好的时候用大分片提高效率,网络差的时候用小分片减少失败概率和重传成本?
“这个思路可行!”王健兴奋地向秦枫和李伟汇报,“我们可以在客户端增加一个网络探测模块,在上传开始前和上传过程中,持续监测网络状况,然后自适应地调整分片大小和重试策略。就算服务器或者网络偶尔抽风,客户端也能通过智能调整,提高成功率。”
秦枫对此表示高度认可:“很好!这是从客户端层面提升用户体验的有效手段,不管服务端问题最终如何解决,这个优化都非常有价值,立刻着手开发,争取尽快出一个内测版本!”
几乎与此同时,赵刚团队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
“秦总,李总监,我们好像找到了一些线索!”赵刚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冲进了秦枫临时办公的会议室。他带来了一叠打印出来的图表和日志片段。
“我们按照您的指示,重点排查了那位广告公司行政用户反馈的‘昨天凌晨’那个时间点,以及其他几个用户反馈的具体时间段的服务器日志。发现了一个现象:在这些时间点前后,位于‘华东b区’的一个存储集群,其内部网络流量出现了短暂的、但非常剧烈的波动!”
赵刚指着一张网络流量监控图,图上有几个尖锐的峰值和深谷,像心电图一样。“正常情况下,这个存储集群的内部网络流量应该是平稳的。但在这些异常时间点,流量突然飙升,然后又迅速下降,甚至出现短暂的归零!”
“内部网络流量?”李伟敏锐地抓住了重点,“是存储节点之间的数据同步流量,还是……?”
“我们分析了流量的来源和目的地,”赵刚解释道,“主要是存储节点与元数据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我们进一步排查发现,这个存储集群使用的一批新型号的万兆网卡,在特定的驱动版本和高网络负载下,会出现一种罕见的‘硬件队列阻塞’现象!”
“硬件队列阻塞?”秦枫追问。
“是的!”赵刚点头,“简单来说,就是网卡的某个发送或接收队列,在处理大量小数据包时,会出现暂时性的拥堵和无法调度,导致数据传输中断或延迟。这种现象不是持续的,也不是所有网卡都会出现,具有很强的偶发性,尤其是在夜间设备进行某些后台维护或者数据同步操作时,小数据包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