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陛下莫怕,将军来也 > 第173章 结盟

第173章 结盟(1/2)

    近月。

    朝廷抓捕俘虏、乃至普通百姓充作药人的秘辛,不知从何处泄露,如燎原之火般迅速传开。

    各州百姓义愤填膺,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的烽火在各地熊熊燃烧,不仅如此,一些心怀不轨者趁机煽动,妄图将诸州从北朝版图中分割出去。

    一时间,山河动荡,社稷飘摇。

    欧阳广年事已高,旧伤复发,只能卧于府邸。

    与此同时,深居幕后的应以正,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寒光,这既是一场危机,更是一次绝佳的试探机会,他要借此次平叛,探清辛允的立场——究竟是死心塌地依附于自己,还是效命于那被他操控的傀儡皇帝。

    数日后。

    一道用明黄绫缎书写的平叛讨逆诏书,被快马加鞭送至定远将军府中。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承祖宗大业,志在四海升平。然南国及诸州贼寇肆虐,烧杀抢掠,百姓蒙难,州县失序。

    定远将军辛允忠勇双全,屡立战功,麾下皆精锐。今特命将军率大军前往平叛。对胁从者,能归降则宽大处理;对首恶,严惩不贷。行军务必约束士卒,不得扰民。

    若将军克期凯旋,使诸州重归王化,朕必厚赏。

    钦此!

    暮春时节。

    檐角的铜铃在料峭春风里发出细碎声响,辛允立于将军府廊下,指尖摩挲着鎏金诏书的边缘。

    这场突如其来的平叛诏令,于她而言恰是挣脱深宅樊笼的契机。

    然而接旨当日,便觉事有蹊跷。

    兵部拨发的兵马不过万,粮草辎重更是捉襟见肘,除了明面上的诏书,另有一封密函藏于其之中。

    待烛火燃至三更,她展开密信,应以正着她赶赴中州,劝说驻守当地的赵破天将军归降。赵破天手握五万雄师,若不归顺,仅凭这区区兵力,南下平叛无疑是以卵击石。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

    忽然想起数年前,赵破天曾手把手教她挽弓搭箭,那时云淡风轻,师徒二人对坐论道,谁能料到今日会沦为棋局中的棋子。

    应以正深谙她与赵破天的渊源,这看似委以重任的平叛诏令,实则是将她逼入绝境。

    ‘这是要借我之手,逼师父就范。’

    烛火在辛允眼底跳跃,映出决绝之色。

    更夫梆子声渐远,她将密信投入烛火,看着火苗吞噬字迹,心中已然有了盘算,因虎符在手,这看似绝境,或许暗藏生机,并非全然无路可走。

    指尖无意识地叩击着冰凉的案牍。

    如今应以正把持朝政,架空皇帝,诸多诏令均出自其手,致使朝堂乌烟瘴气,此番故意削减平叛兵力,又命自己劝说赵破天将军归降,妄图一石二鸟,削弱忠于皇帝的势力。

    但他千算万算,却忽略了皇帝御赐的这枚虎符,此虎符乃皇权象征,凭它可调动京城及周边部分驻军。

    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在心中成型:以平叛之名,将各方兵将集结一处,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肃清太上皇党羽,扶持皇帝重掌朝政,逼迫太上皇就范。

    此计虽危险重重,一旦败露,便是满门抄斩的大罪,但当下局势,已是生死存亡之际,唯有冒险一搏。

    五日后。

    晨雾尚未散尽,军营中号角声、战马嘶鸣声交织。

    辛允身披玄铁铠甲,外罩猩红披风,身姿挺拔地立于点将台上,迎着猎猎寒风,挥师出征。

    平叛之路危机四伏,亦知仅凭手头兵力,难以速战速决,于是,大军刚启程,她便修书一封,快马加鞭送往中州。

    凭借往日的交情与周全的谋划,顺利从中州守将处借得两万精兵。

    得到支援后,辛允挥师南下,直逼南国。

    一路上,她巧妙布局,灵活用兵,在崇山峻岭间与叛军周旋;在强攻战略要地时,她身先士卒,鼓舞士气;遭遇伏击时,又能冷静应对,迅速制定突围策略。

    经过大小数几十场激烈交锋,南国军节节败退,防线濒临崩溃。

    短短半年,战场局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国朝野震动,国君深知继续顽抗,只会让百姓生灵涂炭,只得派出使者,携带议和书,快马奔赴辛允大营。

    议和书用金线绣边,以朱砂盖印,上面言辞谦卑,表达求和意愿。

    辛允勒住缰绳,望着漫山遍野绵延的营帐,眉头紧蹙。

    平叛各州暴乱,若按部就班一州一州攻打,且不说旷日持久的战事会让士兵疲惫不堪,单是海量的兵力损耗与粮食消耗,便足以拖垮后方补给。

    粮草补给线漫长,一旦遭遇截击,前线将士将陷入绝境,更别提各州叛军相互呼应,极有可能腹背受敌。

    沉思间,辛允脑海中闪过十九州州主骆卿衍的身影,骆卿衍颇具威望,云州在她治理下井井有条,若能争取她的支持,借助其影响力号召其他州府归降,平叛便能事半功倍。

    想到这儿,辛允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