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 第481章 冠带闲住是种不伤颜面却明晃晃的惩戒

第481章 冠带闲住是种不伤颜面却明晃晃的惩戒(1/2)

    “幸会!幸会!”

    李旦连忙抢上两步,拱手作揖,姿态恭谨得近乎诚惶诚恐,

    “不知先生怎会与我儿同船来到永明城?莫非……”

    他眼角的余光扫过徐光启身上的儒衫,显然还不知这位礼部侍郎早已在此定居。

    “父亲有所不知,”

    李国助见状忙上前半步,侧身解释道,

    “去年五月,玄扈先生与登莱总兵沈有容、东江游击沈世魁同船来永明镇考察。”

    “先生本是实学大家,见咱们这里重实业、倡实学,又恰逢得了天启皇爷恩准归乡,便索性乐而忘返。”

    他话锋一转,语气里添了几分自豪,

    “如今先生已是永明学会天文、农政、水利、机械多个委员会的高级委员。”

    “便是这次远征济州岛,先生也随船同行,跟朝鲜人谈判时,那些条条款款的计较,全仗先生拿捏得精准,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哎呀!”

    李旦听完更是惊佩,再次拱手时腰弯得更低,

    “先生才高八斗、德高望重,竟肯屈尊在永明镇用事,只盼别委屈了先生才好!”

    不单是他,旁边的翁翊皇抚着胡须频频点头,郑芝龙也收起了平日的桀骜,目光里满是崇敬。

    那个年月,士农工商的排序铁一般牢固,商人即便富可敌国,在徐光启这般身负功名的学者面前,也总得存着几分谦卑,哪像后世那般不知天高地厚。

    “哪里,哪里,弘济小友这是太抬举老夫了。”

    徐光启笑着摆了摆手,语气平和,

    “什么皇爷恩准归乡,不过是冠带闲住罢了,当不得这般说。”

    他话锋一转,眉头微蹙,语气沉了几分:

    “如今建奴猖獗,边患日亟,老夫一心想以实业救国兴邦,奈何朝中同道寥寥,反遭排挤,空有一腔热血无处施展。”

    “倒是永明镇,既重实业、倡实学,又能收容辽民,实实在在配合大明抗金,”

    他望向远处港口的船帆,眼中闪过一丝亮彩,

    “老夫来此做事,反倒遂了平生之志,正可一展抱负,说什么委屈,真是半分也无啊!”

    在大明的官场规矩里,冠带闲住与致仕,看似都是官员离开朝堂返回故里,内里的分量却大不相同。

    前者多半带着几分不得已的意味,或是办事出了差错,或是卷入了是非纷争,总之是触了朝廷的忌讳。

    虽没彻底剥去官身,那顶代表身份的冠帽、一身象征品级的袍服还能留着,却没了实际的职权,更谈不上俸禄进项,

    不过是让你带着这层“体面”回原籍待着,说白了,是种不伤颜面却明晃晃的惩戒。

    这般处置下来,官员往后想再被起用,怕是难如登天,

    除非遇上大赦或是捐纳之类的特例,否则多半只能在乡野间消磨余生。

    致仕则是另一番光景。

    这是朝廷给到老臣的体面,到了年纪,通常是七十岁,或是身子骨实在撑不住了,便可以主动请辞,或是由朝廷劝着退下来。

    走的是正经章程,卸任后还能按着品级领些俸禄,有的甚至能保一家徭役全免。

    虽说大多是回籍养老,可真遇上朝廷有急难,或是少了个能挑大梁的,被重新征召回去的也不是没有。

    一个是带着几分罚没的“赋闲”,一个是合乎规矩的“退休”,单看名目相近,内里的荣宠与贬抑,却是天差地别。

    所谓“赐归”不过是“冠带闲住”的一种委婉说法罢了,

    是以“皇帝恩赐回乡”为名义,赋予罢职行为一定的荣誉性。

    这种说法多见于对曾有功勋或位高者的处置,用“赐”字掩盖惩戒性质,显得更为体面。

    “如此便好,如此便好啊!”

    李旦仿佛如释重负,

    “不知犬子对先生可还恭敬?若有失礼之处,小人一定狠狠责罚他。”

    “哈哈哈哈,李员外说笑了。”

    徐光启朗声一笑,抬手抚了抚颌下的短须,目光温和地扫过李国助,语气里满是恳切,

    “我与令郎这些时日相处,早已是亦师亦友的情分。”

    “他待我素来敬重,衣食住行照料得周周全全,直如上宾一般,半分失礼的地方也无。”

    说罢,他转头看向李国助,眼中带着赞许:

    “弘济这孩子,既有魄力又肯听劝,遇事总会跟老夫讨教几句,这般谦逊好学的性子,实在难得。”

    李旦忙躬身拱手,脸上堆着感激的笑,语气愈发恭谨:

    “先生谬赞了!小儿顽劣,能得先生这般教诲提携,是他三生有幸。”

    “他这性子毛躁,往日里在海上野惯了,若有什么言行失当之处,还望先生多多包涵,”

    “该敲打时尽管敲打,有先生这等大才点拨,是他的造化,也是我李家的福分啊!”

    说罢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