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的广场上,一座临时搭建的华丽宴席中央,张无忌身着龙袍,端坐其上,金色的阳光为他英挺的面容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
四周,乐声悠扬,舞姬轻旋,一派盛世景象。
徐达、常遇春与张兴祖,三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身着铠甲未卸,威风凛凛地坐在宴席的下首位置,他们的眼神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藏着对过往血战的深深回忆。
桌上佳肴琳琅满目,香气扑鼻,但无人有暇顾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那位年轻的帝王身上。
张无忌举起手中的玉杯,杯中酒液如琥珀般晶莹剔透,他环视四周,最终目光落在三位将军身上。
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情:“朕敬三位将军一杯!此次大同保卫战,全歼了十万蒙古铁骑,北元覆灭,从此漠北之地,我大明再无后顾之忧,此乃我朝之大幸,百姓之大福!”
徐达、常遇春与张兴祖闻言,连忙起身,双手捧杯,神色谦恭。
“臣等愧不敢当,”徐达首先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此战大胜,全赖陛下英明神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等不过是陛下手中之剑,执行陛下之意志罢了。”
常遇春与张兴祖亦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敬仰之情。
宴会上的气氛因这一席话而更加热烈,宾客们纷纷举杯响应,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时,张无忌突然起身,步伐稳健地绕过宴席,径直走向张兴祖。
目光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似乎有千言万语欲诉于口。
他在张兴祖面前站定,张无忌再次举杯,声音里多了几分私人情谊:“朕要单独敬张将军一杯。
将军以五万之众,面对两倍于己的蒙古铁骑,死守大同府,硬生生地将敌人的攻势挡在了城门外,直至援军赶到。
这份坚韧不拔,那份舍生忘死,实乃我大明之脊梁,万民之楷模!”
张兴祖闻言,眼眶微湿,他颤抖着手接过酒杯,声音哽咽:“陛下过誉了,末将不过尽忠职守,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只是,那些并肩作战的兄弟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说着,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仿佛连同那份沉甸甸的荣誉与哀思,一同吞入腹中。
这一幕,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宴会继续,但气氛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从欢庆胜利转向了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张无忌与三位将军之间的对话,如同一曲激昂的战歌,激荡在每一个人的心田,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勇气。
大同府的夜空下,星光璀璨,仿佛也在见证着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以及那些为了国家与民族,不惜一切代价的英雄们。
宴会的喧嚣渐渐平息,张无忌的目光却始终无法从张兴祖湿润的眼眶上移开。
一滴未落的泪水仿佛一把利刃,刺穿了胜利的欢庆表象,让他看到了血与火交织的真实战场。
"张将军。"
张无忌突然开口,声音穿透了宴席上的嘈杂,"朕有一事相询。"
张兴祖连忙放下酒杯,单膝跪地:"陛下请讲。"
"大同守城战中,我军伤亡几何?"
这个问题如同一盆冷水浇在热闹的宴席上。
乐声戛然而止,舞姬们识趣地退下,整个广场瞬间安静得能听见火把燃烧的噼啪声。
张兴祖的喉结滚动了一下,声音沙哑:"回陛下,五万守城将士,生还者不足八千。
其中重伤残疾者三千有余,余下皆......"
声音哽住了,再也说不下去。
张无忌闭上眼睛,那些数字在他脑海中化作一张张年轻的面孔。
他想起行军途中那些向他欢呼的士兵,想起城墙上那些浴血奋战的身影。
胜利的代价竟如此沉重。
"徐将军。"张无忌转向徐达,"此次大同保卫战,我军总计折损多少将士?"
徐达起身,铠甲发出沉重的碰撞声:"回禀陛下,自出师以来,共阵亡将士二万七千六百四十三人,伤者不计。"
每一个数字都像重锤敲在张无忌心头。
他缓缓起身,龙袍在夜风中微微飘动。
"诸位爱卿,今日之胜,是这些将士用血肉换来的。"
声音低沉而有力,"朕每每思及,夜不能寐。
他们为国捐躯,却连名字都无人知晓;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却无坟茔可供亲人祭拜。
此非仁君所为,亦非盛世之象。"
广场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皇帝的下文。
张无忌深吸一口气,目光如炬:"朕决定,在大同府建立英烈祠,供奉所有为大明捐躯的将士灵位。
不仅要记录他们的姓名籍贯,更要详述其功绩事迹,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这些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