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宗教改革日”、灵恩派“权能布道会”等活动,均可视为现代版的“住棚节宣读”。这些活动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叙事,重塑群体记忆,强化信仰认同。纪念宗教改革日,让信徒回顾宗教改革的历史,铭记先辈们对信仰的坚守与追求,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权能布道会则以充满活力的方式传播福音,激发信徒的热情,使他们在共同的信仰体验中增强凝聚力。通过这些现代版的节期与叙事活动,信仰共同体能够不断传承和弘扬信仰,适应时代的发展,保持信仰的活力与影响力。
(三)危机时代的律法精神
疫情中的公义实践
在疫情肆虐的当下,疫苗分配问题凸显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需求。我们应当贯彻申命记10:18中“为孤儿寡妇伸冤,怜爱寄居者”的原则,确保疫苗分配的公平公正。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在获取疫苗的机会上存在巨大差异。一些弱势群体,如贫困地区的居民、难民等,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疫苗。遵循律法精神,我们有责任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疫苗的公平分配,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疫情中得到保护,彰显上帝的公义与慈爱。
生态危机的律法回应
安息年土地休耕的精神,为我们应对生态危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可以将这一古老的理念转化为可持续农业与碳中和政策。安息年土地休耕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让土地有时间恢复生机,维持生态平衡。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严峻的生态问题,借鉴安息年的精神,推行可持续农业,减少对土地的过度开发;积极采取碳中和政策,降低碳排放,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对律法精神的传承,更是对人类未来的负责,体现了信仰共同体在生态危机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结语:律法书——在永恒叙事中点燃当代使命
当人类在数字伦理迷局、气候危机与文明冲突的漩涡中艰难探索时,申命记31章所蕴含的智慧依然如熠熠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律法并非束缚人性的枷锁,而是引领我们走向自由的“自由之约”(雅1:25)。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领悟“因信称义”的教义,又在申命记中深刻体会到律法所蕴含的爱的本质。他打破了中世纪教会对律法的僵化解读,让信徒重新认识到律法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使律法成为激励人们追求爱与公义的动力。
保存律法书不是将其封存于历史的角落,而是积极践行“道在世间”的理念。朋霍费尔在纳粹的狱中,以坚定的信仰重新诠释登山宝训,将上帝的话语与现实的苦难相结合,展现出信仰的力量与担当。他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坚守对上帝的忠诚,通过对圣经的深入思考和实践,为人类的尊严与正义而抗争,成为信仰实践的光辉典范。
宣读律法也不是机械地重复文字,而是一场“圣言重塑时空”的神圣圣礼。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以公义叙事医治种族创伤,正是对律法宣读精神的现代演绎。他们通过公开揭露种族隔离时期的罪行,让受害者得到倾诉的机会,施暴者受到良心的谴责,在真相与宽恕中寻求和解与重建。这一过程如同宣读律法,让正义得以彰显,使社会在公义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体现了上帝的救赎与医治的大能。
摩西在毗斯迦山的最后目光(申34:1 - 4),穿越了三千年的漫长时空,依然凝视着每一个世代的核心追问:我们如何将上帝的话语,深刻地刻在石版、书卷、心版,乃至融入文明的基因之中?答案或许就在于回归那最初的托付——“将这律法书放在约柜旁,作见证”(申31:26)。让我们以敬畏之心传承律法,以坚定的信念践行信仰,在当代社会中彰显上帝的荣耀与慈爱,完成这跨越时空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