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我还有未来吗? > 第582章 陈佩斯与朱时茂

第582章 陈佩斯与朱时茂(2/2)

央视春晚,具备“国家仪式”与“家庭仪式”的双重属性。陈佩斯与朱时茂的作品通过这一超级媒介,实现了从艺术创作到文化事件的跨越。据《中央电视台年鉴》数据,1990年春晚播出后,关于《主角与配角》的观众来信达17万封,其中大量内容涉及对“配角也有尊严”的社会共鸣。

    4.2 盗版录像带的“去中心化”扩散

    在电视重播尚未普及的年代,二人作品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民间录像带流通。学者王笛在《街头文化》研究中指出,1990年代初广州、成都等地的录像厅,常以“陈佩斯专场”招揽观众,这种“非官方”传播反而扩大了其影响力,甚至催生了大量地方剧团的模仿改编。

    4.3 后春晚时代的媒介断裂

    1998年合作终止后,陈佩斯转向话剧舞台,其作品《托儿》《阳台》以商业剧场模式运营;朱时茂则回归影视,在《康熙微服私访记》等剧中饰演配角。随着互联网兴起,年轻一代通过B站鬼畜视频、微博表情包重新发现二人经典,形成一种“数字时代的再经典化”。

    五、历史定位与当代回响

    5.1 喜剧美学的范式意义

    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合作,确立了“小品”的三大范式:其一,以人物关系而非事件为核心的叙事模式;其二,以社会议题为底色的喜剧表达;其三,以电视媒介为载体的跨地域传播。其后赵本山、宋丹丹等人均在不同程度上延续了这一范式。

    5.2 体制与创作的永恒命题

    二人与央视的版权纠纷,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期的标志性事件。2003年,陈佩斯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坦言:“我们那一代人,既要对抗计划体制的束缚,又要警惕市场资本的吞噬。”这一反思,至今仍是文艺创作者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5.3 怀旧政治与文化记忆

    近年来,随着“春晚怀旧”成为社交媒体的热点,陈佩斯与朱时茂的作品被赋予“纯真年代”的象征意义。2020年,B站用户自发修复《主角与配角》4K版,播放量超3000万次,弹幕中高频出现的“回不去了”“这才是喜剧”等表述,实为对当下文化生态的隐性批判。

    结语

    陈佩斯与朱时茂的黄金十四年,是一段“小人物”与“大时代”相互成就的传奇。他们的作品,既是1980—19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喜剧性注脚,也是电视媒介时代大众文化生产的经典范本。当“小品”逐渐异化为网络段子与流量表演的拼凑,回望陈佩斯与朱时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喜剧本体的坚守,更是一种文化勇气的历史回响——在笑声中直面人性,于荒诞处叩问真实。这份遗产,值得所有后来者以专业精神与公共情怀,反复咀嚼,长久铭记。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