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石勒东拼西凑也顶多拿得出十二万大军,且只有两万左右是身经百战的精锐,力量明显弱小得多。
反正常建新是有些不太想得通的。
刘绍却轻叹一声道:“其实我反倒觉得石勒此举,才更像是一个枭雄所为。”
“哦?怎么说?”常建新纳闷。
刘绍解释道:“当初石勒若是率军渡河南下与石虎联合,确实有超过十八万大军的实力,比他现在打算带着南下的十二万大军强得多。”
“不过我们大唐当初洛阳之战的时候却足够近六万大军在洛阳一带,十八万左右羯赵大军对我们大唐近六万大军,可没有什么优势,惨败的概率很大!”
当初大唐在洛阳城下有近五万兵马,在函谷关、旋门关、伊阙关等洛阳外围七大关隘有三千多兵马,加上从后方河东郡调来了六千步卒,足足五万八千多兵马。
“现在却不同,大唐打赢洛阳之战,攻占洛阳,还攻占兖州、青州、豫州中北部、徐州中北部等加在一起足足三十个郡。”
“那些这些郡县的过程中,大唐军队伤亡了一部分,又在每个城池都留守一些兵力,最后我还能带着回到洛阳的士兵,不算两万四千四百多晋军俘虏,只有七千八百左右。”
“如今大唐还从晋阳迁都到洛阳,而洛阳距离黄河很近,过了黄河就是羯赵的地盘,大唐守卫洛阳所需的兵力绝对要比守卫晋阳所需兵力更多。”
“理论上来说,为了确保洛阳的安危,我带回洛阳的七千八百兵马,大半也得留守在洛阳。”
晋阳东面是山,西面是山,北面有雁门关,南面有河东郡与黄河,几千兵马守卫晋阳城都不会有多大危险。
洛阳却不一样,洛阳盆地就有方圆七八十里大小,周边足足七个关隘,关隘外又是兖州大平原,需要防御的周长比晋阳大数倍。
洛阳一带远比晋阳更大气,更适合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
可是同样的,防守洛阳所需要的兵马,也至少是防守晋阳所需要兵马的三倍以上。
几千士兵的话,驻守芒山,看着黄河都用完了。
何况还有洛阳盆地周边的七个关隘,以及核心的洛阳城。
正常争取至少得三万兵马防守,哪怕大唐自诩唐军战斗力强大,那么也至少得一万五千兵马防守。
“换句话说,石勒现在率军南下,大唐看似疆域比当初大了数倍,可实际上连三千老兵都未必能抽调得出去抵挡石勒。”
“石勒不是不知道大唐在淮河以北的彭城、东海、下邳三郡俘虏了两万多晋军士兵一事,也不是不知道大唐能紧急征召一些士兵入军。”
“想来在石勒眼里,大唐军队只有那些老兵才有强悍的战斗力,晋军俘虏不说能不能短时间内变成大唐军队,就算变成了大唐军队,石勒自认为也不会有多强的战斗力。”
“至于说大唐紧急征召的新兵,没有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训练,在石勒眼里,更只是乌合之众而已。”
听刘绍这么说,常建新才恍然大悟,大致了解了石勒的心理。
看来石勒并不是傻,反倒是真会算计,真够沉稳的,能眼看着石虎被大唐灭了,兖州、青州等郡县一个个被大唐攻取而无动于衷。
“按照我们安插在邺城的细作传回来情报,如果不是石勒先前感染了风寒,现在病情才好转,怕是大唐刚从晋阳迁都到洛阳那个时候,他就下旨要南征了,而不是多等了十几天,等到现在。”
当时大唐刚刚完成迁都,正是各项事务最混乱的时候。
如果那个时候石勒就带着十二万羯赵军队南征,怕是大唐所有机动力量都得留在洛阳防守,青州、兖州等地一旦遭到进攻,就只能依靠当地的防守力量防守,很难得到支援。
而现在多等了十几天,大唐因为迁都造成的事务混乱已经平复,才有可能抽调三五千老兵离开洛阳去抵挡南下的羯赵军队。
按照石勒的设想,现在最多也就是他从哪个位置渡过黄河,先攻打哪个郡,大唐便将当前仅能抽调的三五千兵马派到哪个郡去支援。
石勒手上有十二万大军,其中两万是身经百战的羯族本部精锐,他自信只要大唐没有三到四万战斗力强大的老兵,便无法将他击败。
若是大唐连一万战斗力强大的老兵都抽调不出来,那么他如果攻打青州的话,便至少能拿下青州!
“石勒如果是这种思维,确实是一个枭雄该有的。”
常建新感慨了一句之后,立刻又不屑的笑道:“不过纵然他是枭雄,亦还是局限于认知,做不到真正的知己知彼!”
“他岂不知当初河东郡与上党郡之战,防守安邑城与上党郡城的大唐守军,也大半都是才脱离奴隶身份不到两个月的新兵。”
“照样让两路加在一起二十六万羯赵大军久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