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宋朝的君臣根据前方第一时间传回的紧急情报只知道辽国在宋朝的西北边疆集结了重兵,至于辽国到底想打谁却是不甚清楚。参考以往的历史,宋朝方面的第一反应就是辽国人准备背弃盟约从山西方向进攻宋朝本土。
一边是朝中的宰执大臣阴谋废立皇帝的流言,一边是辽国陈集重兵于北境,另外此时宋朝与西夏的和议也正值最艰难的时刻,由于李元昊对宋朝漫天要价,双方随时都有谈崩的可能。此外,因为新政的施行导致整个官场如今都在叫苦连连,活生生的一副“官不聊生”的悲惨画面。如此一来,端坐于龙椅之上的赵祯几乎是在承受来自于四面八方的袭扰。自古以来好多人都说皇帝是全天下最幸福的职业,但稍微明白点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最痛苦、最高危的职业。孔夫子有言,为君难为臣不易,此可谓至理之言,此时的范仲淹和赵祯无疑为这句话做了最生动的诠释。
内外交困之下,赵祯本想召集两府大臣一起来谈一谈应该如何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但转而一想他又改变了主意。这群满腹经纶的君子们在去年曾经耍过他一回,当时面对赵祯要求他们拿出富国强兵的策略时,他们却说国之大事需要回家仔细琢磨之后再作回答。有鉴于此,赵祯这回采用了书面问答的形式给他手下的这些君子们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
他向这些人提出了五个问题:合用何人,镇守西北?民力困弊,财赋未强,怎么办?军马尚多,何得精当?将臣不和,如何制置?躁进之徒,宜塞奔竞,如何是好?
关于赵祯此次问政于两府大臣的结局我这里只想一笔带过,那就是不了了之。不是说这些人没有理会自己的皇帝,宋朝的两府大员们这次洋洋洒洒地整了一个篇幅浩大的集体决议向皇帝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逐一作答,但问题是这是一篇理论高深但具体办法却一个没提的官方文件。简而言之,这就像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时政新闻那样,每次开会都是那一堆的空话和套话,一堆常人根本看不懂但却几乎人人都已经听得耳朵起茧子的所谓官话。再简而言之,赵祯的这些肱骨之臣在这份答卷里没有说人话,只是按照格式和流程在背书。
这里截取一段,各位自行品鉴:今商贾不通,财用自困,今须朝廷集议,从长改革,使天下之财,通济无滞。又减省兵,量入以出,则富强之期,庶有望矣。
请问:有谁能看出这里面回答了什么?这里面提出了什么应对困境和危局的办法吗?如何通济无滞?如何裁撤冗兵?如何量入以出?恕我直言,假如我是赵祯,我看了这些很有可能会暴跳起来,即使忍住了也会憋出内伤,抑或会露出一丝笑容——无限悲凉和失望的笑容。
从赵祯提出的这五个问题里面我们其实还能发现一个对范仲淹和富弼等人来说都极为可悲的事实,改革已经进行了半年多了,可取得什么成果了吗?赵祯之所以问出这些问题就证明眼下的宋朝相比改革开始之前几乎毫无进步和发展,这里面原因何在?只有一个解释,政策都下发了,可执行与否就得另说了。
实话难听但它真实,毋庸讳言的是,所谓的新政大多都是一纸空文,下面根本就没怎么执行。对于范仲淹和富弼而言,他们的新政看上去轰轰烈烈,无数的官员为此而惨叫连连,但实则却是堪称失败透顶——于国计民生而言,新政的成效在哪里?赵祯为什么要决定施行新政?不就是为了要富国强兵吗?可成果呢?
比这更糟的是,赵祯此举其实无异于是在当众扇范仲淹和富弼的耳光。我信任你们,所以让你们进入两府并对国家进行改革,可你们做出什么成绩了吗?没有,你们不但没有什么成绩可言,反而还导致官场震荡不安怨声载道。你们自诩为一群君子,可你们却在堂而皇之地公开结党,而且你们这些所谓的君子不但在攻击你们眼里的小人,另外还在自相残杀,你们这样做还配叫君子吗?你们都说自己是治国能臣,可在你们主政之后,整个国家不但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是在倒退。你们这就是不称职,你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你们眼里的小人尚且知道办事不力之后要叩头请罪,可你们这些爱惜名节的君子连个认错的打算和态度都没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可否认的是,富弼和范仲淹虽然没有像欧阳修那样时刻都标榜自己是正人君子,但他们的骨子里确实在以君子之道要求自己。真正的君子都爱惜自己的名节,更是在乎自己的尊严和脸面。
面对范仲淹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