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言官系统里的那些动辄喜欢以君子之道论人且秉持非黑即白理论的君子们也再次把矛头对准了吕夷简。他们说夏竦这次能够回京任职是受了吕夷简的推荐,吕夷简不是个好东西,他推荐的人自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而且,吕夷简和夏竦之间本就是死对头,他这次举荐夏竦完全就是在沽名钓誉并想以此讨好夏竦。
我个人对这些人的前半段内容没什么意见,但这些人攻击吕夷简举荐了夏竦却让我有些想不明白。吕夷简不是好东西,他举荐的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话用在夏竦身上也确实说得过去,可这些言官里的所谓君子们显然是在选择性失明。吕夷简确实举荐了夏竦,可范仲淹呢?富弼呢?韩琦呢?这些人也是吕夷简举荐的,这些人是不是也是坏种?此外,孙沔之前指责吕夷简几十年间把持朝政阻塞言路,那么你孙沔的奏疏又是怎么让赵祯看到的?吕夷简真有那么大能耐,还有你孙沔张嘴开炮的份儿吗?如此看来,双标自古有之,如此毫不掩饰的双标也是自古有之。
面对众人的反对声浪,赵祯也开始动摇了,但他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对夏竦进行罢免。既然火候不够那就再加点火,先是御史台的沈邈揭发夏竦曾经与宫中的太监私下有勾联,然后又是谏院的余靖说夏竦之前一再装病请求退休,可现在听闻升官了却快马加鞭急奔京城,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此人是个阴险小人吗?
在这之后,终极大杀器终于登场——御史中丞王拱辰。这位曾经的状元郎先是对赵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但见赵祯仍然不肯改变主意,王大人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赵祯因为被说得火冒三丈继而起身准备离开,可是王拱辰立马冲上去死死地拽住赵祯的龙袍:“陛下,你不能走,夏竦真的不是个好东西,你今天必须要听我把话说完!”
遇到这种事,即便是再窝囊的皇帝估计也会当场瞬间大怒并给王状元一个大耳光吧?可是,赵祯却并没有这样做,他还真的就耐心听完了王状元想说的话,而最后夏竦也是因此而被罢免了枢密使的职务。所以,这才有了夏竦在皇宫大门外被拦下的那一幕。
这里先不说仁宗陛下的“仁”,就说这次夏竦被罢免的整个过程。我不想长篇大论多说什么,心里就只有一个疑问:宋朝的这个天下到底是谁说了算?另外,如果说武将拿刀逼着皇帝做决定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国贼,那么文官用自己的嘴和笔逼着皇帝做决定又是什么?当然是忠臣和直臣,谁让笔杆子和话语权是握在文人手里的呢!
夏竦在被剥夺枢密使的官职之后,朝廷又把他打发到了亳州去做知州,不管怎么说,夏竦待的这个地方也总算江淮之地了,这比湖北那个地方可是要好很多。然而,自觉受了莫大屈辱的夏竦还是不甘心自己就这么被一群多嘴的言官给撂倒了。
到了亳州,夏竦满含委屈地给赵祯写了一篇万言书,里面详细说明了他在陕西的功劳和苦劳,而对于自己被指责的那些事他也逐一给出了解释和说明。可是,他说这些又有什么用?你夏竦如今已是两鬓斑白且日落江河,要论文采和才思敏捷以及在皇帝面前的器重,你根本不是这帮青年才俊的对手,难道你没看见就连吕夷简和赵祯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吗?
夏竦的这道奏疏最后反倒是自取其辱,赵祯本想不搭理他,可最后还是决定让翰林学士孙拚代为回复。宋朝翰林院的这帮大才子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代皇帝撰写圣旨和诏书之类的文书,有时候也负责代皇帝答复外地臣子的奏疏。当然,皇帝本人首先得列一个提纲出来,然后大才子们再按照皇帝的意思开始自由发挥,最后大家所看到的就是署名为当今天子的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
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些诏书或手诏以及拜相和罢相制其实都是出自这帮学士官的手笔,与其说那里面的内容是皇帝的意思,其实还不如说是执笔人当时的喜怒与爱憎的一种体现。比如说夏竦这回所遇到的这个孙拚,他对夏竦当然是没什么好感的,于是借由皇帝赵祯之名,他在给夏竦的回复里写了这么一句让夏竦气得是脸色铁青的话:图功效,莫若罄忠勤,弭谤言,莫若修实行。
此话何解?夏竦同志,你说这么多有啥用?你尽在画饼,可是你的实际成绩在哪儿呢?你说别人都在诽谤你污蔑你,那你倒是用实际行动去打那些人的脸啊!
作为一个大才子, 作为一个曾参与编修《册府元龟》的饱学之士,夏竦精通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在研究佛学上也是造诣颇深,而在担任地方官时也是颇有政绩且深受当地百姓的称赞,甚至还有百姓为感激他的善政而刻石立碑以记功,但在担任执政大臣时期他的功绩确实乏善可陈,尤其是他的私德更是饱受“君子们”的诟病。不过,相比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姓孙的官场败类和人渣,夏竦这一辈子并无大恶。可是,宋朝可能什么都缺,但就是不缺有才华的文人,每天有那么多人都在想着往上爬,你夏竦既然有小辫子自然也就免不了被人打压。
夏竦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尽管八年后他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