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葛怀敏这次带出去的兵力有几种说法,主要有两种,一说是五万人左右,但后来的司马光在私人笔记里说葛怀敏带出去的是七万人,但这个时候整个泾原路的总兵力才七万人,所以司马光的说法并不可信。不管真相是哪种,如此兵力相比刘平和任福的那一两万人马已经是相当的奢侈。
葛怀敏前脚答应得好好的,可当他到达瓦亭寨后却突然就长本事了,他根本没把王沿的话当回事,而是决定继续率军北上,他要无比热情地主动上去拥抱跟李元昊,而不是坐等李元昊来拥抱他。作为一个大半辈子都在靠着家世混吃喝的二世祖,葛怀敏太想建功立业了,为了这一刻他已经等了几十年,早就过了半百的他再不证明一下自己就没什么机会了。
于是,本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葛怀敏到了瓦亭寨之后便以大军主帅的身份命令瓦亭寨都监许思纯、环庆路都监刘贺以五千蕃兵作为他的左翼,然后又命天圣寨的宋军主将张贵率领本寨兵马作为他的后军,他带着这些人于九月十八日进驻更北位置的五谷口。
这里已经快要到宋夏的边境了,而在武谷口的东面正是宋朝在宋夏边界上的军事要塞镇戎军城。得知葛怀敏一路狂奔到了五谷口,渭州城里的王沿吓得半死,他紧密命人传命葛怀敏:你不要再往前跑了,你现在马上去镇戎军,然后背城列阵,再于李元昊的身后设下伏兵,等待时机与李元昊进行决战。
葛怀敏再次把王沿这话当个臭屁给听了,他现在才是大军的主帅,一切行动都得听他的。他不但没有去镇戎军,反而还下令附近的宋军都集体向他靠拢,他要集结泾原路的所有兵马与李元昊进行一场超级会战。更重要的是,他要通过此战向世人证明他不但不比他的父亲和岳父差,而且也不比他的大舅哥王德用差到哪里去。
于是乎,镇戎军的知军曹英、泾原路都监赵珣、泾原路西路都巡检李良臣和孟渊,这些人在接到军令后陆续带着本部兵马前来与葛怀敏会合。就这样,葛怀敏的大军一路北上就像滚雪球似的人数越来越多,他整顿好各路兵马之后命令刘湛和向进为大军先锋,赵瑜率军殿后,全军再次继续北上直奔更北方向的安边寨前去补充给养准备迎接李元昊的到来。
俗话说,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闯,葛怀敏就像急着去投胎似的一路朝着鬼门关狂飙突进。你自己想死也就罢了,可身为全军主帅,你的麾下可是数万人的大军,这些人凭什么要为你陪葬?
到了安边寨,葛怀敏再一次寂寞难耐,他还不等全军补充完给养就带着一队人马朝着更北的地方冲去。或许我们会觉得他这样做很有一代悍将之风,毕竟他身为主帅却把自己当成了斥候骑兵来用,可问题就在于当随行的泾原路都监赵珣提醒他前面就是边境线时,他竟然就此勒马而停不敢再前进一步。
葛怀敏猛地一拍脑门:“怪不得王沿要我在镇戎军城下背城而战,原来这镇戎军是建在宋夏边境线上的,我还以为它离边境还很远呢!”
说到底,葛怀敏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现在身处何地。大战将近,作为大军主帅竟不知道自己现在在哪儿,你说这人到底是个草包还是个脑子里就是一堆草?
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葛怀敏自己率领一部分人马屯驻在镇戎军附近的养马城,宋军的其他将士则分散于镇戎军城的四周,他们白天在外面枕戈待敌,晚上则集体回城里睡觉。
三天过后,葛怀敏命令各处的宋军再次向他靠拢。他对陆续走入他帅帐的各路宋军将领说道:“最新消息,李元昊已经越过了边境,明天我们就将和他交战,各位觉得这仗应该怎么打?”
赵珣说道:“李元昊长途行军必然希望我们能够尽快与他接战,我们应该派出一支军队绕到他的背后去截断他的归路,然后我军主力回到镇戎军据城而守,这样也有利于我们进行给养补充。等到李元昊筋疲力尽之时,我们再出动大军进行掩杀。李元昊并不知道我们这次有这么多的兵力,我们先示弱于敌,到时候定然可以确保大胜。反之,如果现在就靠上去跟李元昊进行决战,这样硬拼的话,最后失败的一定是我们。”
一听这话,葛怀敏大怒:本帅手握如此雄厚的兵力竟然要据城而守,竟然要打防守反击,这事要是传出去岂不是会被全天下人笑话?这样哪能证明我的能力和本事?我要的就是正大光明的决战,要让李元昊和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我葛怀敏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一将无能,祸及三军,葛怀敏这个想法一出,宋军的悲剧也就此铸成。
更离奇的是,葛怀敏竟然决定不背城列阵,而是要率军主动冲上去在平原旷野之中把李元昊给痛扁一顿。这也还不是最离奇的,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把大军分为了四路去主动迎击李元昊。他命令刘湛和向进从西水口出发,命令赵珣率军从莲华堡出发,命令李知和与曹英从刘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