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觉有两义。一觉察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此之一义如涅槃说。二觉悟义对所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自能不困著相,不惑著空。此五祖所以言也。”
第二个僧人含笑点头,看向下一人。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劫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佛语阿难。。。。。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能如大目揵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你对这《佛说无量寿经》又有何理解?”下一位师叔问道。
明远答到:“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为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与天亲菩萨之往生论也。”
“此经开首先知五要然后释名。何者五要。第一须知教之大小。教别二藏谓声闻藏及菩萨藏。教声闻法名声闻藏。教菩萨法名菩萨藏。差别义如常释。此经乃是菩萨藏收。第二须知教局渐及顿。小教名局。大从小入目之为渐。大不由小谓之为顿。此经是其顿教FaLun。何故得知。此经正为韦提希说。下说韦提是凡夫。为凡夫说不从小入。故知是顿。第三须知经之宗趣。诸经所辨宗趣各异。如涅槃经涅槃为宗。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大品经等以慧为宗。华严法华无量义等三昧为宗。大集经等陀罗尼为宗。如是非一。此经观佛三昧为宗。第四须知经名不同。诸经立名差别不等。或有就法如涅槃经般若经等。或复就人如萨和檀太子经等。或有就喻如金刚明大云经等。或有就事如枯树经等。或复就处如彼伽耶山顶经等。或复就时如时经等。或人法为名如胜鬘经等。或事法双举如彼方等大集经等。或法喻并陈如法华经法鼓经等。如是非一。”
“今此经者人法为名。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其法名。无量寿者是所观佛。观佛有二。一真身观二应身观。观佛平等法门之身是真身观。观佛如来共世间身名应身观。真身之观如维摩经见阿閦品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如是等也。要而论之。妙绝众相圆备诸义。妙绝众相乃至无有一相可得。圆备诸义乃至无有一德不具。虽具众德同体义分。犹如虚空无碍不动无有彼此差别之相。以无彼此差别相故诸根相好皆遍法界如海十相同体周遍。以周遍故用眼为门。诸根相好及佛刹土一切众生莫不皆悉一眼中。观余相好皆悉同然。其应身观如彼观佛三昧经。此为无量寿佛,即为无量寿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