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六岁儿童一次杀了40个匈奴人 > 第69章 肥肉

第69章 肥肉(1/2)

    沈荃在这里的原因也很简单。

    雨衣、雨鞋、橡胶帐篷、橡胶船、大轮车。

    越地多雨,秦军在这样地区作战,战斗力会下降。其实多雨环境对所有军队都有影响,但是越人和南越赵佗的部队久驻越地,已经习惯了潮湿多雨的气候,秦军更不适应这样的环境。

    根据之前越人百科的记载,橡胶厂研发了多款防雨用品。雨衣雨鞋就是其中最有效的两款。防水效果比蓑衣更好,重量却要轻得多,而且可以贴身穿戴,丝毫不影响行动。

    长筒雨鞋,即便是泥泞的小道,也可以轻松通过,只需清水一冲,就能洁净如初。

    雨衣雨鞋不是使用传统缝纫的方法制作的,雨衣是在麻布表面涂布橡胶,裁切成片后热力粘合成型。雨靴是直接在胶液中浸泡成型。为此,橡胶厂也专门开设了两个生产线,这两样东西可以自动化生产。

    橡胶帐篷是同样的原理,钢管套接拼装,可以在几分钟时间搭建起一个能遮蔽两个伍的行军帐篷。即便遇到暴雨,士兵仍然有一个舒适的环境。

    大片大片的橡胶布,可以用来苫盖、包裹一切需要防水的东西。

    用压气筒充气的冲锋舟,几乎几个呼吸间就能充满气,装载两个伍的士兵在河面上行进。

    直径两尺的游泳圈,用麻绳捆扎充气口后,就可以帮助一个不会水的士兵在深水河中泅渡到对岸。

    什么是战斗力?战场保障就是战斗力。

    橡胶厂主导改进了张村的独轮车,在二代钢铁结构的车上,进一步改进了车轮轮胎,这款被称为是南进型的车子,轮宽是北方车型的几倍,轮胎上也开出了非常宽的凸凹纹。好处就是这种车辆推起来更轻便,也更适应在南方多雨泥泞的道路上前行。

    大秦军队至今,仍然还是要靠独轮车来解决辎重问题,甚至越来越依赖独轮车了。装有金属滚珠轴承和橡胶轮胎的独轮车,更轻便,载重量也可以达到200秦斤甚至800秦斤,更重要的是,使用独轮车,就不再需要使用牛马,辎重管理就更方便——只要你把士兵当成牛马,那么牛马就有的是。

    而且大规模使用独轮车作为载具,对士兵来说也很便利——随身携带的用具扔到车上,行进的负担就更小。

    军事工程研究部门甚至提出,在泥泞地区,士兵随身携带标准尺寸的木板,直接铺在道路上,车子从木板上通过,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到了驻营地,这些木板可以作为营寨的围墙二次使用。

    造反都已经是系统工程了,灭国和征服一个文明,就更加是系统工程。

    蒙恬大将军就是最肥的一块肉,巩邑每一个大商家都期待蒙恬的订单,只要吃一次,就能受用一辈子。

    任威都带来一种专门供行军使用的军粮——是薄铁皮压制的罐头。罐头的内容有好几种,有整块的炖肉,也有一种肉泥搅碎直接填装,倒出来以后就是一整块的肉糕。还有炖煮的豆子罐头,开罐即食。铁皮罐头的好处是外观规整,可以码放在一起。也不会在运输途中碰撞损坏。

    行军作战,走到哪儿都随时有肉吃!这个就厉害了。

    李灵也带了一款军粮:是面粉、盐、油混合,压实烘烤。用油纸包装装在薄铁皮桶里。这一桶可以满足两个伍3日所用。味道不怎么样,但是可以饱腹。比之前秦军的军粮都要好得多。

    李灵是最不需要推销产品的,诚记有什么,蒙恬心里有数,那种搪瓷盆,已经作为军队标准装备,人手一份,吃饭可以用、洗脸洗脚可以用、便溺也可以用,这个盆清洁起来方便,一盆多用,军中都是粗莽的汉子,哪有那么多顾忌。

    至于诚记的煤油,也已经作为军中重要物资,现在是生产压力大,而不是销售有什么困难。在军中,煤油的主要用途并不是点灯,而是淋在物品上点火,即便是再潮湿的百越,一桶煤油淋上去,也能点起火来。

    军中燃火可不光是生火做饭,作为战场通讯的工具,甚至焚烧敌人的城池之类,火的用处多了去了。

    梁二夫妇参加会议,却不是提供什么成品,只是提供了一种使用竹子为材料快速建房的设计方案,南方丛林柱子多。竹子轻便。南方丛林不需要考虑太多保暖问题,建房只要能保持干燥和安全即可。林小妹提出架高竹楼的建造方式,能避免蛇虫进入房屋,能防潮防水,能防野兽,甚至还有一定的隐私功能。

    “我们的士兵可以使用竹子建造简易的营寨,但是最主要的是,如果普及这种竹楼,越人就可以不用住在山洞里或者树上,而是在地面上住上房屋……对健康和繁衍都有好处……”林小妹的眼睛闪亮。

    “这是个有仁心的好同学啊!”张诚暗自感叹,虽然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在贡献自己的才干和产品,但大多数东西都是围绕着杀伤这个目的而进行的,唯有这个竹楼,是为了帮助林莽中的那些越人步入文明生活而开发出来的。

    蒙恬皱皱眉,似乎对竹楼这种麻烦的东西不感兴趣,但是公孙尼子和张诚力争,这款设计也就留在了南征方案之中,要求参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