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寒门宰相 > 一千三百五十章 此盛世

一千三百五十章 此盛世(1/8)

    章越与郭林踏出紫宸殿时,天已彻底暗了下来。

    宫墙高耸,夜色如墨。

    夜风掠过,带着秋末的寒意,簌簌地擦过他们的衣袍。

    郭林叹道:“丞相,这一次虽是享宴,但华而不奢,这在我眼底透着一等盛世的味道。”

    章越笑道:“师兄说得是,这当盛世才徐徐开始。”

    郭林弯着背缓缓前行,多年陪同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令他患上了驼背之疾。

    纵是如此,他的身材在章越眼底依旧高大。

    郭林道:“这攻下灵州,这是太宗,真宗时也没有办到的事。”

    “我记得当年还是太子时的真宗与太宗言语,言草书虽是精妙,但不是所有人都认识,万一出错,会怪罪下面的人,非王者初衷。”

    “后来真宗在位多喜飞白书。如今看来真宗言不由衷。功业也远不如师弟今日为大宋所建。”

    章越叹道:“有了这一句师弟,我才觉得师兄还是当年那位师兄。”

    二人闻言同笑。

    师兄弟二人缓缓在禁宫中慢行,彭经义,黄好义,李夔等上百名宰相元随都跟随在章越后。

    郭林身旁唯有郭宣一人跟在背后。

    郭宣中了进士后,在外历练数年,在地方颇有政声。

    章越回朝后有意抬举对方,也是让对方服侍在郭师兄身前。章越知道郭林身体一直不好怕是没几年寿数,所以安排人举荐郭宣参加馆试。

    作为翰林学士的苏轼当时主持馆试,见郭宣文采出众,当即点为第一,破格授予集贤殿修撰。

    郭林得知后向章越再三推辞。

    章越不允。

    而今郭林再度向章越为儿子郭宣推辞此任职。

    郭宣与章丞交情极好,章越哪里肯对方走上郭林的老路,自己对他有意栽培。

    章越不愿强人所难,但这一次要破例。

    章越也不愿当面拒绝郭林,转而道:“元丰之后,虽罢黜了馆职,但司马相公回朝后又恢复了馆职。”

    “馆职本就是文学之士上升之途径,我见了也没有将这制度再废除,并恢复到元丰以前。”

    郭林道:“但朝中官员对此抨击甚多,认为馆职上来之人多是无用于治道,甚至对于苏子瞻也有非议,言苏子瞻为翰林学士,可谓极其任矣,不可以加矣。若或辅佐经纶,则愿天子以王安石为戒。”

    章越道:“我认为文学之士,固有清高和骄傲在其中的,甚至称之于迂腐,不合于时宜。但这也是读书人称之为读书人的地方,他们的才华和长处也是由此而来。

    “这些人……当官当了几年就去了差不多了,或者被多收拾几次,也就明白什么是圆融世故了。不过这二者说到底各有所长!”

    从真宗仁宗时选拔文学之士,到神宗王安石变法时选拔经义之士。

    看似不起眼,却是历史上一个很重要转折。

    郭林闻言叹道:“因此才有离群索居的隐士,反过来说才有大隐隐于朝之说。”

    “但大隐隐于朝又何等之难。”

    “我倒不愿宣哥儿位列公卿,如此多不自由。”

    章越道:“说起隐士,不得不说起陶渊明。但陶渊明不过一名小官,若不是写下那么多垂世佳作,为何能妇孺皆知?”

    “史家笔下只是记录着帝王将相,对于普通人一笔带过。”

    “然而正因陶渊明是文学之士,写下了那么多诗歌,我们才知道他的生平,这世上叙事不是都由帝王将相而构成,也有平常人的点点滴滴。”

    见章越如此言语,郭林点点头:“丞相所言极是,若要造个盛世,那么不是帝王将相的盛世,也是普通人的盛世。”

    章越听出郭林话外的意思道:“也有经权之故。”

    “原先国朝鉴于党项相国张元之故,设了特奏名以笼络未第士子。”

    “馆职也是其一,先帝在位时不喜欢文学之士,所以改革太学,以经术取人,后又罢黜馆职。使先帝一朝再无晏元献(晏殊),欧阳文忠,杨大年之士。所以我才继续设立馆职。”

    章越本就擅长经义,不善于诗词。

    先帝为什么不喜欢文学之士?因为这些人老与朝廷唱反调。

    所以元丰改制连【职】都取消了。

    其实馆职设立,就如同特奏名一般,朝廷为了安抚人心,设立一个渠道给那些读书人。

    作为笼络之用,倒不是真正要选拔文学之士。

    郭林身后的郭宣听了,当即放缓脚步。

    “丞相。”郭林对章越之言轻轻道,“你忘了当年我们读书时的事么?”

    章越失笑道:“师兄我怎会忘了。”

    章越望着金殿道:“当年非仁庙恩典,我又何尝会有今日。”

    “师兄,你我读书之事,我更至今仍在梦中萦绕,无一日敢忘怀。”

    郭林道:“师弟的辞三传出身疏,我常令弟子们读之,让他们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