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雨晴调到省科技厅上班。
宋厅长安排她在厅里的【技术创新处】当副处长。
这个处工作非常轻松。就等着全省哪个地方有了什么【创新发明】,他们才去总结,提炼,帮着人家把【科研成果】申请报批。
说实话,真正的科技创新又有多少呢?
不过,雨晴把自己的肚皮【创新】了一下,原来是平的,现在渐渐隆起。
因为她在四水时就怀上了。为了以后生产,就把小月带过来。
家里四个人赚钱,也有条件请个保姆。小月也乐意跟雨晴处在一起,于是,我岳母家的三室二厅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我们住在雨晴娘家。小月帮着做些家务,和我岳母一起接送超超上幼儿园。
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到了4月中旬,旭哥的药店,佩青的诊所一起开业。旭哥租了地方开足浴城。他老婆也上来帮他打理足浴城的装修。
党校的风波也过去了,刘校长毫发无损。只是加华的老婆还没调上来。
至于四水呢,变化不大。陈秀敏仍然当书记,张文杰仍然当局长,张行远仍然当副局长。
有变化的熟人就只有两个——陈少华当上了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桐子乡的柳书记当上了上秦县的副县长。
我的事情顺利,剩下要关照的就是我姐姐、姐夫了。
旭哥要请我姐夫过来帮忙,但我姐夫一直没过来。一是店里的货物还没处理掉。二是我姐姐打了一个电话给我,跟我商量,她既不想给旭哥打工,又不想开饭店。
我姐说:“开饭店要请师傅和服务员,赚的还是一点辛苦钱。不如干老本行。开个日用品商店。只要目前能支撑下去,以后,像在四水一样,你可以照顾我的生意。”
我觉得她的想法也有道理。与她约定,五一放假,她就过来,一起商量这件事。
五一节,我姐姐、姐夫、明明都过来了。
我干脆安排他们住在离旭哥很近的一家宾馆。
我们夫妇带着超超到宾馆来看他们。办商店好说,只要看好铺面就行。
旭哥说听说我姐一家三口都来了,定在他家吃饭。又带我们看门面。
看门面就是我姐夫为主,我和旭哥陪同,我姐和雨晴就没参与,她们在宾馆玩。
最后,我姐夫看中了离旭哥足浴店不远的一个门面。
下午,就与租主签了合同。
五一节,总算完成了这么一件事。
六月初,我姐夫一家就搬到江左来做生意。至于他在四水那个商店的文具,我打了电话给黎永志、孙小波、马连成、高小亮等人,基本上由这几家单位分摊了。
而旭哥呢,也是战略大转移。
他原来的饭店,洗足楼全部打包卖给他叔叔了。那个银色沙滩呢,当时就是与村上的支书合伙,他把本金抽了回来,让支书一个人去经营。
还有一个歌厅,也与原来的合伙人算清了账,交合伙人一个去经营。
也就是说,旭哥的资产也完全从四水剥离出来。他也是一心一意要在江左发展。
而佩青的手法医馆呢,我帮他运作,也挂上了省科技厅【扶持传统医学定点单位】的匾牌。
还有熊十辨,不用我操心,刘校长正在为他联系省中医学院下面的【杏林中医院】。
到了七月初,熊十辨和刘梅都调进了【杏林中医院】。
朱加华的老婆也不用我操心,也是刘校长帮着调动的,调进了市第五人民医院。
只有舒展还留在开发区。司机这份工作,不好轻易调动。
多个医生少个医生没关系,但多了司机,一般单位容纳不了。
所以,按四水人的说法,郝晓东去了省城,是带着亲戚朋友大迁移。
朋友们是这样转告我的,至于背后的说法,就是那句耳熟能详的四字成语了。
这一大群人来到了江左,旭哥家就成了我的聚会中心。
反正他二楼有个茶室,家里还有专门的厨师。吃完饭,还可以到他的【星月足浴】去洗洗脚。
我才知道,旭哥不办饭店,而是办个足浴店的原因了。
饭店要求口味第一,但足浴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姑娘们会调顾客的口味就行了。
而且他的足浴室旁边,还配套了一个茶楼。
现在是喝茶足浴一条龙。
至于我本人的工作呢,也要说一说。
来省委机关半年多了,我的工作已步入了正轨。
接个电话提个包,我参加工作就干这种事,轻车熟路,不会出任何差错。
渐渐,我有两桩功夫,让颜书记对我刮目相看。
一是他要我找个什么文件,我到外面档案柜一提,直接翻到那个文件送过去。这不算功夫,关键的是,他不记得是哪个文件上有一句话,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