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381章 壮志难酬,只能将豪情寄与诗词

第381章 壮志难酬,只能将豪情寄与诗词(1/2)

    “辛弃疾呕心沥血组建的这支飞虎军,实力颇为强大,

    是宋朝少有的精锐之师,

    对外敌内寇起到了非常强大的震慑作用。

    但他的这种做法也确实得罪了不少人,被他的对手们拿捏了许多把柄。

    不久后,

    辛弃疾收到了一纸调令,调任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

    淳熙八年(1181年)11月,辛弃疾被弹劾,

    罪名包括'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贪财好色、淫刑聚敛'等。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宋孝宗他还真就信了这些罪名,最终将辛弃疾罢官。

    或许,宋孝宗还是发现了辛弃疾想要北伐的念头,所以才顺水推舟拿掉了辛弃疾的官职。”

    刚刚还对宋孝宗一片溢美之词的大宋观众们,顷刻间全都陷入了沉默。

    良久之后才有人叹息道,

    “这事儿干的……有些不厚道啊!”

    “俺收回之前说的话……这家伙,也不是什么好鸟。”

    “这宋孝宗虽然有点儿明君潜质,但也不算太多,果然还是不能对宋朝皇帝抱有太多希望……”

    “宋朝的皇帝,除了宋太祖外,真的没有能硬起来的么?”

    “无语啊,辛弃疾样的人物在宋朝,是妥妥的暴殄天物!”

    “烂透了,毁灭吧……”

    ……

    “辛弃疾没想到,

    自己最终还是没能带着自己亲手组建的飞虎军,上战场去与金军厮杀一番。

    心灰意冷之下,他选择了归隐。

    恰在此时,

    他的新居‘稼轩庄园’落成,

    于是辛弃疾便回到上饶,开始了隐居生活,

    这一年,他四十一岁。

    然而令辛弃疾万万没想到的是,

    他这一闲,竟闲了二十年之久。

    不过在这段归隐的日子里,

    有良辰美景相伴,有家人悉心照料,

    辛弃疾也就有了更多的闲情逸致去创作,

    他的文学创作也就此迎来了巅峰时期。”

    “但是,辛弃疾心里却始终还是难以释怀。

    一想到抗金大业还没开始就已经画上了句号,这让他心中满是愁苦、不甘。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辛弃疾好友陈亮特地从浙江永康赶来探访他,这让辛弃疾倍感振奋。

    两人同为主战派,志同道合,自然有说不完的话。

    他们一同游赏鹅湖,谈论国事大局,商讨抗金策略,感慨自己的壮志未酬。

    尽管他们对朝廷外交的懦弱深感不满,但心中那腔杀敌报国的热血,却依旧沸腾。

    这次聚会,原本还约了朱熹一同参加,可惜朱熹未能赴约。

    陈亮在辛弃疾家住了十日,告别之际,辛弃疾心中十分不舍,倍感失落。

    于是,他抄近路去追陈亮。

    那天大雪纷飞,道路难行,终究没能追上。

    辛弃疾在附近的酒家借酒浇愁,夜里又听到邻人吹笛,心中更是悲伤难抑。

    于是,他写下了《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寄给陈亮。

    字里行间,尽显两人的惺惺相惜之情。

    可惜的是,仅仅五年后,陈亮就因病离世了。

    这消息如晴天霹雳,让辛弃疾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鹅湖之畔的漫步,瓢泉边的对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的夜晚,仿佛还在昨日,却已成了永不可及的回忆。

    辛弃疾心中带着无尽的哀思,提笔写下了《祭陈同甫文》:‘而今而后,欲与同甫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可复得耶?’

    字字句句,都是对陈亮深深的怀念和不舍。”

    “绍熙三年(1192年),朝廷似乎终于想起了还有一位曾屡建战功、才华横溢的统帅,辛弃疾。

    而此时宋朝的皇帝已经换成了宋光宗,

    他一纸诏书,

    将辛弃疾任命为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

    期间还一度召他归朝,任太府卿。

    辛弃疾虽然心中对朝廷的反复无常有所不满,

    但念及国家大事,还是选择了出山赴任。

    在福建任职期间,辛弃疾与朱熹的来往日益密切。

    朱熹比辛弃疾大了十岁,是十分着名的理学大家。

    对辛弃疾来说,他既是师长,也是挚友。

    他们常常一起讨论国事,探讨治学之道。

    辛弃疾对朱熹的学识和人品极为敬佩,曾在给朱熹的祝寿词中,称赞道:

    ‘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朱熹也对辛弃疾的才华和抱负赞赏有加,

    两人相互敬重,惺惺相惜。“

    “彼时,福建私盐买卖猖獗,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