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379章 求和,才是宋朝的政治正确

第379章 求和,才是宋朝的政治正确(1/2)

    视频继续直播,

    “辛弃疾诞生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山东济南,

    彼时北宋已经灭亡,

    山东地区早已沦为金国的领土。

    他父亲早逝,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

    靖康之变(1127年)时,宋室南迁,辛赞虽然也想随着南迁队伍南下,但因家族比较庞大,最终未能成行。

    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辛赞无奈投身金朝为官,但他心系大宋,始终渴望有朝一日能驱逐金人、报效国家。

    辛赞对辛弃疾寄予厚望,为他取名‘弃疾’,意思就是期望他能成为像霍去病那样的大将军。

    祖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甚至还特意带着他跟随金朝官员前往燕山一带考察地理。

    在祖父的悉心教导下,

    辛弃疾文武双全,

    更立志要驱除金人、收复失地。”

    百姓见此,无不纷纷感慨道,

    “这是真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呐!”

    “五胡之乱,五代十国,也有许多这样的汉家儿郎在暗中默默努力。”

    “唉……身不由己,这种痛,我最了解。”

    “我大宋百姓,从未屈服!”

    “我汉家儿郎,血性犹存!”

    …………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机会终于来了。

    金主完颜亮兴兵伐宋,却在采石之战中受阻。

    他的宗室堂弟趁机篡位,完颜亮最终被部将所杀。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乱,为抗金提供了良机,各路抗金义士纷纷揭竿而起!

    那时才21岁的辛弃疾,在山东组织起了一支约2000人的抗金队伍。

    他抗金不是过家家,必须团结在一起才有机会,于是决定投奔当时实力最强的耿京,一起共谋大业。

    耿京是个大老粗,

    得辛弃疾这样文韬武略的年轻人来投,顿时如获至宝,立马任命他为掌书记,负责起草文告,参与机密要事。

    辛弃疾还劝说了自己的和尚朋友义端,带领其千人小分队一同投奔耿京。”

    “然而,义端却心怀不轨。

    在名利的诱惑下,

    他居然偷走了军中大印,叛逃至金军。

    耿京大怒,欲下令处置举荐人辛弃疾。

    面对友人的背叛,辛弃疾也是十分愤怒,他对耿京说道:‘乞三日为限,若不获,就死未为迟也。’

    意思是:愿以三天时间捉拿叛徒,若不成,再治罪不迟。

    说完,辛弃疾便快马加鞭,直捣金军大营很快就追上了义端。

    义端吓得跪地求饶,辛弃疾不为所动,手起刀落,将这不仁不义之人就地正法。

    这样的英勇决断,让耿京对他刮目相看。”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耿京采纳辛弃疾的计策,

    派他与起义军副统帅贾瑞南下联络南宋朝廷,以求取官方身份。

    出使过程很顺利,

    高宗皇帝当即便任命耿京为‘太平军节度使’,

    辛弃疾也被授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之职。

    一群人很是高兴,因为他们终于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宋朝正规军。

    然而,在回归的路上,

    他们却惊闻噩耗:耿京被军中将领张安国杀了!

    大军之中又出了一个卖国求荣的叛徒,

    面对突变,辛弃疾所带的小分队人心惶惶,有人想散伙,有人想返回南宋。

    辛弃疾却再次决定闯入金军大营,捉拿叛徒张安国。”

    “《宋史·辛弃疾传》记载:(辛弃疾)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辛弃疾仅带50人,便敢深入金军腹地。

    还趁张安国与金将饮酒之际,将其绑走,并且摆脱了五万金军的追击,成功将其带回南宋。

    这是一个疯狂的举动,也是辛弃疾果敢刚勇,有勇有谋的直接证明!

    辛弃疾的这一壮举,让南宋朝廷大为震动,连皇帝也对他大加赞赏。

    但遗憾的是,军功在宋朝并不得皇帝看重,

    你立的功劳越高,越震撼,

    反而越容易遭到打压、排挤,甚至干脆找个借口直接给卖了。”

    观众们顿时发出一阵哄笑。

    但笑过之后,确是一片心酸。

    武人在前方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收复大好河山,拼尽身体里的最后一滴血。

    而皇帝呢,却在一群主和派的文人忽悠下,割地求和,卖将乞安,把苟延残喘演绎到了极致。

    视频继续直播,

    “辛弃疾的高光表现,却没让他的仕途变得顺畅。

    他才华横溢,却经历多年的宦海沉浮,始终未能得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