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328章 贾诩一言,李傕郭汜乱长安

第328章 贾诩一言,李傕郭汜乱长安(1/2)

    “董卓高升之后,

    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老乡贾诩,

    还提拔贾诩做了平津都尉,镇守平津关,

    不久后又升为讨虏校尉。

    此后,贾诩便在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的军中任职,

    因其精通兵法,深受牛辅器重,

    又被誉为牛辅麾下的四校尉之一,

    与李傕、郭汜和张济齐名。”

    “初平二年(191年),

    牛辅手下四校尉,曾联手击退了大汉名将朱儁。

    二月,牛辅派遣李傕、郭汜、贾诩等人攻打关东联军,

    他们在梁东大败关东先锋孙坚,孙坚最终只率少数骑兵逃离。

    初平三年(192年),

    王允巧施连环计,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此后,王允开始清算董卓的残余势力。

    有大臣劝谏王允不要过度牵连,

    但王允在一开始同意过后,却又反悔。

    对于大臣们的困惑,王允却说,

    ‘彼本无邪,胁从篡逆,情可悯也。

    今若因其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犹乞与戮之。’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他们本来确实没有重罪,只是身不由己跟随董卓。

    如果给他们加上了恶逆的罪名,再特意去赦免他们,反而会使他们猜疑恐惧,心理承受不了。

    所以,赦免他们无罪,不是使他们安心的上上之策,还不如让他们承受惩罚来的更好。’

    不得不说,

    这脑回路颇为清奇。

    但也可能是王允为人太过正直,

    以己度人,把别人都想的跟自已一样高尚了……”

    “王允这一番话,让群臣们瞬间懵逼了。

    不大赦天下都算了,

    哪还有明知别人无辜,还要给别人强加罪责的道理?

    作为王允盟友的吕布都来劝王允,要妥善处理凉州旧部问题。

    可王允表面答应会慎重的,

    心里却想着吕布一介武夫,如何敢对老夫指手画脚?

    再次不得不说一句,

    王允确实立下了泼天大功,

    可也因此飘太高了,

    听不进任何人的劝了。

    结果,正是因为王允对凉州问题的不够重视,

    以及模棱两可的态度,

    最终逼得贾诩等人不得不铤而走险!

    也让大汉最后的根基,被彻底破坏了。”

    “王允以一年不能两次大赦为理由,

    拒绝赦免李傕、郭汜等人。

    作为董卓旧部的贾诩,

    对于王允的独断专行和刚愎自用,顿时感到危险将近。

    他觉得自己如果再不做点什么的话,

    那自己恐怕将会步那些被处死的董卓余党的下场。

    因此贾诩下定了决心: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或许还能保住性命!

    与此同时,

    李傕、郭汜等人也都是惴惴不安的度日。

    他们甚至都准备在王允清算之前,

    各自遣散部曲,逃命算了。

    也就是在这个人心惶惶的时候,贾诩说了一句话!

    贾诩对他们说,

    ‘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

    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贾某听闻长安城里正在商议如何杀尽凉州人,而诸位将军却要抛弃属下独自逃走。

    如果你们真的这样做了,到时候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回来问斩。

    为今之计,你们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凉州余部,一起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

    如果能够侥幸成功,那么你们也奉国家以征天下,完成董公遗愿;

    如果不能成功,到时候再逃走也不迟。

    这便是贾诩‘一语乱天下’的由来!”

    有些观众们看到这儿,忍不住开始怒骂起来,

    “自私小人!”

    “无耻毛贼!”

    “为了保命,弃国家大义于不顾!!这就是贾诩被人唾骂的原因!!”

    “他只是想活命,他有错吗?”

    “想活命,就能牺牲更多人的生命???”

    “我命都要没了,哪里还能管它洪水滔天?!”

    “……”

    视频继续直播,

    \"李傕、郭汜等人一听,

    觉得贾校尉说得非常有道理,

    于是便依照贾诩的计策展开行动。

    后人评述此事件,

    常言贾诩‘一语而乱天下’,

    其计策之毒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